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水利工程管理,是目前对信息化技术运用的一个新探索,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投资总额大,信息化技术能保证管理的准确有效,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相结合必将大幅度提升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提升这项利国利民工程的整体效用。
1.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水利工程的意义
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水利工程管理,能够将最大化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适应水利工程本身的特点,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水利工程管理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节省水利工程管理的物力消耗
水利工程建设本身是一项较大的工程,设计规划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施工周期长并且施工难度大,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水利工程管理,能够最大化发挥信息化技术高效的优势,在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中,将工程各部分进行有机的统筹规划。比如在前期设计规划方面,信息化技术能够帮助管理者有效了解基地需要考虑的各方面要素,包括水文地理、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等一系列因素,从而使得前期规划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节省方案阶段的持续消耗。在施工阶段,运用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计算分析能力,能够选用更为有效的施工方式,并能提前预知施工过程可能发生的一些突发情况,从而使管理者能提前最好应对方案。从整体来看,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有效节省水利工程各方面的消耗。
1.2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
针对水利工程本身具有的特点,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大型的水利工程一般处于城市郊区或野外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不适合人力进行管理维护,而且工程面积巨大,通过人力的管理维护消耗量十分不合理。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野外大型水利工程中,能够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设备对水利工程进行实时监测,传感设备将水利工程的各方面数据采集并发送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可能存在的问题,管理者能够通过数据进行及时的应对和处理,从而防止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在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
1.3优化水利工程管理本身的功能性
水利工程是除害兴利而修建的工程,主要是为了能够更为有效的利用水资源和防止一些由水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是水利工程主要的作用所在。将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管理相结合,能够不断对水利工程本身的效用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经过长时间的分析调研,通过数据进行修正,能够优化水利工程管理的功能性,实现水利工程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应用的现状
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发明创造,信息化技术也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化技术目前也被引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应用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结合不够成熟
水利工程技术在我国虽然已经很完善,但是对于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中,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探索的地方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时间相比水利工程虽然显得十分微不足道,但是信息化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水利工程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现代的信息化技术结合水利工程管理,是对两者特点准确把握,能够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但是相关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成熟,仍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持,才能有一个更为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2.2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水利工程更多的处在野外环境中,对于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就三峡大坝来说,它改变了原有的地区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大量的原住人口的迁移,但也到来许多有利的发展。所以说,如果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是不是能够有一个更为完美的解决方式,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提升,能够有一个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还需要注入许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好的将信息化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相结合,实现更好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和管理系统。
2.3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和水利工程管理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跨领域的结合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掌握的技能就更多更复杂了,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积淀的过程,要培养专业的人才团队,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国这一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3.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为农业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和可靠的分析结果,而且可以保护农田水源,促进农田作业效率的提升。
3.1建立相应的农业指导配套政策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收集和整理农业作业中的全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农业工作人员,有利于农业人员有序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此外,基层农业人员在进行农业管理时,应当构建与农业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相配套的农业指导政策,应用信息化技术有效降低防汛和灌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2摒弃传统的旧的农业管理模式
调查显示,农业占据了我国国民经济较大的比例,大部分地区在农业作业中降低了人力投入,使用机械化的工作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种植,最终使工作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得以实现。但是,部分落后的贫困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旧的生产作业模式,不仅使得农业工作人员无法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因此,基层单位应当摒弃传统的旧的农业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的反馈数据对农田进行及时灌溉、全面灌溉,建立生产合作小组,提高农田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
3.3打造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
随着科技信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业信息的搜集、传递和反馈工作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而农业工作人员作为一切农业工作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和技能将直接影响到农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在农田水利作业过程中,专业人才的缺乏会加大信息解读和监督工作的实施难度,提高信息获取遗漏等问题的发生概率。所以,农业人员在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农业管理相关措施和相关制度,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育,不断补充专业技能人才。此外,专业人才考核合格的才能上岗作业,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益,实现信息化人才管理目标,而且有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
4.结束语
农业工作关乎我国数以计万的人民的生计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先进,并且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我国应当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结合互联网集成,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突破传统的滴管、喷灌和微管灌溉技术,逐渐实现灌溉技术自动化、智能化的目标,提高农田水利工作效率,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永聪.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标准化,2018(10):134-135.
[2]王树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1-2[2018-07-11].
[3]赵东雅.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0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