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意识,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积极使用生态理念指导工程设计相关工作,这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更加绿色,更加节能,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体系不同部分产生不同形式的影响,因此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当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1.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是为了有效控制水资源,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重新规划地下水量的合理使用及分配方式,以充分满足目前中国广大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利用。但随着近几年国内水利工程项目的增加,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水质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逐渐突出。生态环境是自然界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社会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将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如果这种破坏太严重,还将可能对人们的健康生存构成威胁。水利工程对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各行业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水利工程密不可分,这也导致了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会对其生态环境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可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意义重大。
2.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兴建完工后,能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调整,能降低洪涝的发生几率,能实现洪水的蓄滞效果,进而实现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能对区域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水资源的断流问题和污染问题,进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利工程进行运营时,能产生大量电力资源,能减少煤炭在电力中的应用,进而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在建设之中,能使枯水期的下泄流量得到增加,使上游的水体得到净化,为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消极影响
2.2.1破坏水沙平衡,影响河道功能
水利枢纽工程在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地改变库区上下游的河道泥沙运输方式和沉降方式,导致下游河道的流量和水位受到影响,出现水位下降问题。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下游的河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作为河道的根本功能。水利水电及其配套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的环境情况和植被覆盖情况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如果建设不当,则会进一步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在问题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造成出现泥石流等现象,使水库地区的工程调蓄能力逐年下降,对工程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做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安全隐患,打破河流下游原本的冲淤平衡,使河道本身的稳定性下降。
2.2.2泥沙淤积,形成安全隐患
水利工程的建设降低水体流速,会改变水利工程下游河道泥沙输送方式和泥沙沉淀形式。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会深入地分析泥沙淤积如何影响水库的规模、寿命和综合经济效益等,其中在建设大坝处上游泥沙淤积的变化规律会对大坝形式和确定死水位产生较大的影响。库区内部的泥沙和淤积物的分布也会对水库产生影响,主要通过计算泥沙颗粒、含沙量、淤积状态及排除污染物情况来评价。水利工程建成后泥沙产生淤积,会减小过水断面,对河道行洪产生不利影响。河道产生泥沙淤积,会抬高河床所在高程,削弱河道安全行洪,形成安全隐患。
3.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3.1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相关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工程建设期间,设计师们需要合理地规划和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地分析各种生态环境的问题。首先,水利工程必须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统筹并举;其次,建立健全并贯彻完善国家有关水利法律法规,对于严重造成损害和或者可能会严重影响涉及到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应当重新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和监督考核。总而言之,兴修的大型水利建设工程本身也就是进行一次良性的生态改造,使之朝着一个更加有利于人类健康和谐生活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一次兴修的大型水利建设工程,势必需要彻底地打破其自身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关键在于水利工程建设和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项目的环保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3.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推动水利工程建设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不多,小型水利工程占据比重较大,在缺乏合理管控的情况下,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灌溉与蓄水、防洪功能,并将其他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在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前,设计人员需要深入现场展开调查,在对现场评估的基础上,坚持从多方论证入手评估水利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进水利设施建设稳步开展;针对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应坚持从长远角度考虑,例如避免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不环保的材料等,最终优化水利工程的结构,减少损失。
3.3完善工程管理,避免出现破坏行为
因为特殊的施工环境,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难度大,工程周期不稳定,而为了充分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需要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管理,积极落实“谁污染、谁破坏、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确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人。同时,在施工中管理人员也需要对施工行为进行监督,在发现存在破坏环境等问题后立即停止施工,并对生态环境进行补救。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应引进技术成熟的施工工艺,方便监理以及技术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在施工前应咨询专家学者,对于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动植物进行保护,必要时可通过隔离等方法尽量降低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创新施工工艺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这些影响降到最低,那么创新施工工艺将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为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对技术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传统技术的可能威胁要素,并进行针对性整改。如在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在增加深度的基础上利用创新施工工艺减少对原有地质结构的破坏性,或通过加固处理保护原有的地质结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粉尘可进行防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音,要通过设置隔音设备,尽量减少影响。
3.5强化预防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以区域河流为载体进行的,其建设能改变区域河流的基本形态,那么选址成为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有效的选址能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水利工程正式建设前,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评估,以实现选址的合理性,进而为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在建设时必须要对工程建设前、中、后进行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关的强制性措施,目的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构建合理的预防措施。
结语
水利项目建设能否给环境造成良好的效益,能够把对于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水利项目优劣的标准之一。生态环境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治理,但更重要的是防控,本文分析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清华,陈若炜,顾世祥,邱华.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46(05):150-154.
[2]朱党生,廖文根,史晓新,黄锦辉,李扬,王晓红,李林.基于都江堰工程启示的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思考[J].中国水利,2020(03):1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