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安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基本概况
泰安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除泰山以外,周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
泰山区主要有周明堂遗址、汉明堂遗址、埠阳庄民俗旅游村等;岱岳区主要有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汶口文化遗址、齐长城遗址、萧大亨墓、桥沟温泉、无梁殿等;新泰市主要有莲花山、青云山、峙山等;肥城市主要有十万亩桃园、牛山、陶山、范蠡墓、左丘明墓、安驾庄温泉等;宁阳县主要有神童山、彩山、文庙、颜庙、禹王庙、蟋蟀市场等;东平县主要有东平湖、腊山国家森林公园、白佛山造像、司里山造像、二洪顶刻石等。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泰安市将旅游作为大产业优先发展,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相继开发了徂徕山、莲花山、肥城万亩桃园、东平湖湖心岛等一批新景点,进一步丰富了泰安旅游的内容。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价值
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呈现“全域资源、全境开放、 全业融合、 全面提高、 全民参与”的新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被赋予更大的使命,传统村落被赋予更多的价值,成为促进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资源的“博物馆”全域旅游要求深度融合全域旅游资源要素。传统村落拥有着丰富的自然风貌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生活形态资源,蕴含着民间戏剧舞蹈、礼制信仰和各种手工技艺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作为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能让游客欣赏独特的传统建筑、自然风光,感受特色地域文化。例如,李家坑村临溪而筑,遍布着一座座用块石垒成墙基的两层楼四合院,屋与屋之间是高耸的马头墙,完好传承了“耕读善教”的历史文脉,俨然是一座浙东古建筑博物馆。
(二)传统村落是全员全域旅游的“大舞台”原住民要成为乡村全域旅游的参与主体,这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的自然与人文优势,打开全员兴旅、全村兴旅的突破口,让传统村落成为全域旅游的大舞台,激发全域发展的强大动力。鼓励原住民改造自家民居发展农家乐、民宿,充分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更多“旅游+” 项目,让更多人享受全域旅游带来的成果。
三、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和独特的开发优势。然而,现在的不少地方,传统村落正遭受“自然性、 商业性”的破坏,甚至出现慢慢破败走向消亡的现象。归纳起来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主要面临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村落缺少了原住民及原生态生活一些传统村落随着村民的大量外迁或外出务工成为了空心村,只剩下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缺少了原生态生活,许多民间民俗文化也随之消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损毁。
(二)传统村落自然损毁严重,无序新建破坏了古风古貌一方面,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成本高,村民缺乏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传统村落自然损毁,甚至一些古建筑无法修复。另一方面,村民无序新建与翻建住房,或者修复过程中参杂了太多现代元素,导致新建筑与古建筑、乡土风貌极不协调,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遭到破坏。
(三)传统村落的开发失去了原有特色,正呈现雷同化趋向一些地方传统村落的遗产尚未得到很好的整理,保护的措施尚未落实, 旅游项目就抢先上马。 经模式化开发后,盲目兴建“仿古街”,原有特色风貌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失去了文化延续性,正呈现雷同化趋向。
(四) 传统村落的开发演变为一种商业布景商业利益驱使居民纷纷外迁, 原有民居往往改为商铺,浓厚的商业气息导致传统村落变成了一种商业布景。 一些地方传统村落超负荷接待大量的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四、全域旅游视角下泰安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保护与开发的工作机制
1.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传统村落没有很好的保护就没有旅游价值,合理开发正是对传统村落资源的最好保护,但过度开发会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开发深度不够则又会极大地浪费资源。 因此,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的统一,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2.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
政府加强统筹引领指导,特别在规划编制、资源保护、项目策划与建设上进行指导。例如,从节庆活动、服务理念、宣传推广着手,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建议成立乡镇领导、村两委、村民代表“三位一体” 的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综合协调保护、开发和监管工作,形成三级保护管理网络。
3.制定科学的村庄规划。
结合全域旅游的政策背景,依据当地资源特色和传统文化,将传统村落的各项资源进行梳理与分析,明确保护发展方向、定位与总要求。政府主导编制规划,要充分听取专业团队和群众的意见,反复调研论证,确定保护范围、对象
及其措施,确保整个村落大功能协调、特色明显,并纳入到当地城镇化、旅游发展、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实现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
4.注重项目后续的监管。
村庄规划要在村里公示后再实施,接受村民监督,切实保障村民的主人翁地位。 结合村民意愿、资金落实、政府需要等实际,对症下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项目推进上,坚守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由各部门、群体代表组成专家组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严格执行有关规划要求。
(二) 鼓励全员参与,完善各类保障措施吸纳优秀人才
1.积极鼓励村民回流。
村民是保护传统村落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主要力量,肩负重要的保护使命。鼓励村民兴办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发展观光农业、采摘体验、展销手工艺品和地方土特品等休闲业态,切实解决就业问题。
2.广泛吸纳专业人才。
一方面,要挖掘民间文化传承人士,扶持民间乡土建筑维修队伍。另一方面,要吸引包括民俗学、文物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充实专业保护管理队伍。
3.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要留住原住民,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效保障措施。例如, 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提高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让村民在传统村落里享受到现代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宗兴.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中国生态文明,2017(4): 6-8.
[2]李柱.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 (25 ): 2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