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论是法律制度层面还是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这些问题都是困扰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笔者在进行本文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政策文件和论文资料做了以下几点总结归纳。
一、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一)土地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
1、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管理不规范
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分开的,农民掌握的只有土地使用权,而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这就说明了土地的权属和用途的变更不在农民决定范围之内,完全取决于政府。从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民土地在承包权的基础上,拥有了流转权。这是为了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想通过流转的方式,解放人地关系,这个管理过程是不规范的[1]。现实情况中,这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渠道是狭窄的,并且伴有隐蔽性特点,没有公开的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行为的发生和农村土地自发入市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商业的无序扩张和地方政府的盲目招商。
2、城镇建设用地威胁到耕地
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乱建、违建的行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通病,外延无序扩展,城市人口激增,住房建设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且浪费现象尤为严重,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达到133平方米,已经超出国家制定的100平方米标准,但就是这样的人均用地面积,城市土地的利用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建设用地强度很低,很多特大城市高楼大厦是“空空如也”,一些城市正在上演“空城计”。
(二)农村土地非农化快速粗放扩张
1、开发成本低
一些地区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低价出让土地,带来了产业发展水平低,重复建设等问题,在一些城镇中,这种低价行为带来的是经济发展的虚假繁荣,土地的成本被低估了,所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发展必然是虚假的,并且以目前城镇化建设的状况来看,这种虚假的繁荣还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就是上述这种行为,有的城市已经没有可以提供建设的土地了,大大的土地加剧了人地矛盾,所以一些城市出台了人口限制性政策。
2、耕地生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农村耕地不断损失带来的就是边际耕地被大量开发,土地生态质量已经出现严重的下降趋势。这种看似保证了耕地的动态平衡,其实质损失了大量的耕地资源,从我国超大城市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些城市周边的农田已经快速离开人们的视线,上海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样的后果就是食物安全问题。2021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再次被重视了起来,发展带来的土地问题需要被重视起来,这引发了大多数人的思考,认为这是一种新时期的土地兼并。
二、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根治土地产权不明和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
土地产权不明和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的问题是上述土地管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国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2]。这是国家在新一轮土地改革中提出的土地管理要求,是为了改革和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在制度层面规范土地管理。第一是坚持公有制的基本前提,明确土地所有权和集体经济所有权归属具体落到实处,对农村集体土地,要建立在农地承包权物权化的前提下,探索农户农地使用权制度成为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可能性。在这个立法的过程中,要赋予农民永久土地使用权,推进使用权的转让,抵押和继承,对于国有土地,要正确处理国家和地方产权关系问题,尝试建立一种管理机制有效管理目前的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在土地管理和权益分配制度的委托代理关系或者使用土地权益分级占有等方面考虑。这种发展方式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趋势。第二是国家的土地目前处于一个二元分割的局面,根据“权利平等的原则,实行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更加突出公平”原则,对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要实行限制性政策,有条件的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
(二)建立科学的空间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的前提是土地规划,中国人历来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国家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更需要如此,必须规划好,完善好,施行好。总的原则就是“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约束性和权威性,明确城市和农村图土地的界限,落实现代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形成统一、协调的土地管理秩序,从宏观上保证土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有关部门要有时间观念,尽快作出部署,落实利用土地规划的编修工作,从宏观上调控数据不足的局面,为土地管理提供权威科学的调控依据。”
(三)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格局
政府征地权的使用范围真正限定在“公共利益”的范畴,在立法方法上制定公共利益用地。同时要列举非公共利益建设的名录,作为土地征收和国土检查的基本依据,但是今天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划拨土地,这种宽泛的划拨行为,有一部分浪费在其中,又容易滋生腐败问题,所以国家要对建设用地中公共设施建设划拨用地的比重做出严格限定,清理已用于营利性目的的用地[3]。坚决遏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国有化趋势,修改线性土地管理办法法律法规,明确集体土地在符合国家土地规划的基础上可以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也可以自由流转,以保障集体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土地资源配置效果和土地效益最大化。
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评价
(一)有利于国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我国目前正在加紧推进的生态环境工作,要求必须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土地资源管理政策,这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一以贯之去执行。从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历史角度来说,这是一次继承和开拓,国家历来重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家就建立起了保护区;到了60年代,推行采育兼顾,营业林是基础,后来到90年代,施行天然林保护制度,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到今天国家为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实施新的土地资源管理办法和人工林建设纲要,这是新时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利国利民,千秋大计。
(二)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顶层设计在重新布局和调整。土地资源管理重点在于制度建设,难点在于生产关系调整,尤其是农村地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刻变革,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济问题,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根本上就是土地问题,所以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推进,农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农村土地利用来看,国家在第一个三十年承包权的基础上,继续施行三十周年承包权限。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农民土地流转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对废弃的宅基地实行植树造林政策,引导并支持农户向周边乡镇转移,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解放农民和土地的依附关系。未来农村土地利用,笔者大胆预测主要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是经济农作物的集中生产,第二是生态环境建设用地。集约化发展是农村土地未来的一个趋势,但同时国家也会加强对农村土地管理和治理,尤其是农田建设方面,国家会大力保护一批粮食作物产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结束语:
综合来看,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及其治理是未来十年之内政府工作的重点,这是国情决定的,也是国家发展决定的,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所有关于土地资源的政策、制度、法律都要坚持长远性原则,尤其是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利用,国家要出重拳治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优先保障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铁中;.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9:368.
[2]白泽惠.关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伦理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17:221-222.
[3]李秀珍.探析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规划利用问题及其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