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振兴让农村孩子享受教育公平——“每个人”项目对乡村美育教育振兴为例
许小宇 刘真珠 刘丽娜 陈宛艺 郭春莹 李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许小宇 刘真珠 刘丽娜 陈宛艺 郭春莹 李莉,. 教育振兴让农村孩子享受教育公平——“每个人”项目对乡村美育教育振兴为例[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750.
摘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每个人”项目秉承“振兴先扶智”的理念,力图通过调研和志愿服务帮助解决白垛乡新光村儿童美育的缺失问题。下面我们将从调研发现的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入手,阐述调研项目的、服务内容及成效,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与思考,希望能够为高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一份有益参考。
关键词: 美育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每个人”项目
DOI:10.12721/ccn.2023.157750
基金资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振兴必扶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园区提出“每个人”项目团队结合“振兴必扶智”理念,希望通过调研和志愿服务帮助解决贵州省白垛乡新光村儿童美育的缺失问题,让农村孩子享受教育公平。

1、贵州省施秉县白垛乡的美育教育现实问题

贵州省黔东南施秉县白垛乡新光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施秉县白垛乡东北部,是国家二类贫困村。由于地域、城乡差别、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小学美育水平长期失衡。

1.1教学资源问题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学校几乎没有开设任何课外的兴趣课程;二经费和资源紧张,无法获得开展文化娱乐所需物品。

1.2家庭教育问题

由于身处大山,种地养殖不足以补贴家用,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使得该村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占比很大,且单亲家庭多。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通过访谈部分留在村中未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得知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希望他们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贴补,但对于孩子的学历没有具体的要求。

大多数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无暇顾及子女教育,不能对孩子进行专业的指导。老师与家长的沟通缺乏使教育严重的脱节,不利于共同教育培养下一代。

1.3儿童自身问题

目前,新光村中心小学的在校学生年龄为5-7岁,在白垛乡或施秉县上学的学生也在7-15岁之间。他们大都活泼善良,机智聪明,不易出现争吵的情况。

但是,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孩子们经常购买垃圾食品,缺乏健康卫生意识;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纪律意识;有些孩子欺负同学等行为;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开口与人沟通。相对于城市的孩子,这里的孩子虽然外表比较活泼,但内心的深处还是埋有自卑。

1.4沟通问题

新光村中心小学的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家长使用方言与孩子们交流,部分孩子说不好甚至不会普通话。且一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愿意开口说话,这些对于孩子走出大山不利的,因此普通话教学的推广显得极为重要。

2.解决乡村美育教育缺失问题的必要性

2.1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方针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到2022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然而根据白垛乡的美育现实问题中可以得知,乡村教学资源缺乏问题严重,所以当前需要政府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

2.2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落实教育公平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但由于城乡学生基础教育的差距与城乡学生家庭教育背景的分化。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美育不到位。

2.3提高农村美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主要学科主要差距体现在美育。而在新光村中心小学仍然讲究应试教育,并将升学率作为首要教学目标。一方面学校极度缺乏美育教育课堂的硬件设备和美育教师,即使学校希望培养学生的美育教育,但是资源的短缺仍是目前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3、每个人”美育教育项目的目的

3.1 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每个人”项目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存在长期的师资短缺,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美育课落实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现状,“每个人”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应美育的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致力于探索出适应白垛乡美育的书法教学。

3.2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美育教育发展的差距

乡村美育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分支,具有促进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作用。

项目团队将整合北师大优质教学资源,筹备线上书法公益课程,为学生创造出突破时空界限而享有书法学习资源的条件。

项目团队利用寒暑假期到白垛乡小学开展线下美育活动,加强白垛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白垛乡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美育措施,让白垛乡小学的孩子们可以享受到公平的美育课程,与城市的孩子们共享优质线下教育资源。

3.3增强当代大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了解真实的农村,明白新青年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和责任。

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让大学生在学校的引领下奉献于社会。

4、“每个人”美育教育振兴项目的内容

4.1坚持顶层设计,落实美育主体责任

基于新光村小学美育的不足,当地美育振兴需要通过系统设计,完善教学安排,明确美育的目的性,保障美育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美育的成效。

(1) 明确美育的主体责任

强调地方要明确管理主体责任,明确美育对于乡村教育振兴的作用,将美育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

(2) 建设美育教师队伍

在国家政策鼓励美育教育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要通过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引进、留住人才。

(3) 投入建设硬件设施

地方要积极引资,完善美育相关设备。

4.2精准设定美育目标。大力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每个人”项目短期教学目标是以书法为主,两年内将白垛乡乡村中心小学书法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每个人”项目针对当前白垛乡在美育方面存在空白的现状,探索“以书法作为切入点,基础教育为辅”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双师教学模式、“互联网+美育”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1) 完善“四位一体”的美育体系建设

通过对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等的建设,营造整体的艺术氛围。

(2) 协同校地规划服务内容及方式

“每个人”公益团队基于真实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将以书法代表的美育课程打造成寓教于乐的美育启蒙课。

根据乡村文化制定特色教材

团队根据教材和实地情况因材施教,探索如何让美育融入白垛乡的本土文化进入孩子们的视野。

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

通过绩效考核等,激发当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 “线上+线下”

线上教学主要是项目团队协助老师建立微信书法授课平台,采用线上授课和每日打卡的方式。

(4) “互联网+美育”公益授课

“每个人”美育项目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为了获得孩子们的教学反馈以及解决他们学习上的难题,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5) 通过课程实践基地保障美育教学可持续性

“每个人”公益项目借助已实施的乡村教育振兴项目与当地助学志愿者协会展开合作,定期为孩子们的美育书法课堂提供教学用书,助力保障美育教学的可持续性。

4.3强化美育实践,高品位开展美育艺术展演

为更好地强化美育实践的效果,“每个人”项目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在地方层面,引进艺术团到当地进行公益展演

在地方层面,通过引进一些艺术团走进当地开展美育艺术展演,让该地区的孩子可触碰、可感知地体验书法、绘画等艺术。

(2) 在学校层面,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小剧场

通过组建校园戏剧队伍等形式,并不定期进行对外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艺术中,亲临艺术剧情中,全方位、全身心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美学素养。

5、“每个人”美育教育振兴项目的教学实践

5.1搭建线上美育授课平台

围绕目标来设计系列美育课程,并且编著了专属的教学课本,开展以书法为代表的系列美育课程的教学实践。

结合项目前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的美育教学模式,实现白垛乡中心小学课程覆盖率95%以上,课程受益学生已达到200人;其次,根据白垛乡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开发美育课程,包括趣味书法、陶艺手工、名著导读在内的课程矩阵。

5.2开展趣味美育活动

团队依托腾讯会议、钉钉课等平台,为孩子们开设了“书虫俱乐部”线上读书会。

线上读书会的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教学团队为主,通过精致的PPT,激发孩子们阅读这本书的兴趣。第二部分则以交流为主,在线下老师的主持下,孩子们就课程中提到的问题和观点展开发言讨论。

教学团队会在读书会之后收集孩子们与老师的反馈,积极完善自身。教学团队开发出了传统文化系列、中西方文学系列等导读课程。

5.3开设线下书法角

白垛乡中心小学美育教学硬件短缺严重,所以特此将项目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帮助学校建立线下书法角。项目团队为书法角购置的《学习硬笔书法指南》等书目陆续入库书法角。

5.4短视频公益画展

曾经,乡村里的孩子们由于缺少用具与老师,孩子们难以用艺术的形式描绘自己的梦想。

努力之下,硬件方面,孩子们能够用画笔画出心中美好的世界;软件方面,孩子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学习绘画知识与技巧;在平台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乡村青少年画像。

“白垛乡的小艺术家们”各系列视频平均突破5000点击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短视频公益画展在项目中的实践取得了实效。

6、“每个人”美育教育振兴项目的教学成果

6.1多主体成长目标

首先教学团队采用了微信答疑形式;其次,教学团队将线上课堂中的关键知识点做成集锦,按知识点发微课视频进行补充;最后,教学团队会定期举办优秀作业展品,给予相应奖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项目讲师团队与当地教师积极沟通、学习,在课程开发、讲授、复盘、迭代四个阶段密切配合。

6.2教学学习检验情况

首先,要求教学团队遵守教学管理规则,认真备课授课,为孩子们的学习负责。

其次,团队在备课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个性化的理解。

最后,创新美育理念,完善双师教学。定期召开研讨会议,不断完善我们的美育系列课程。

7、建议和思考

7.1 支教服务与学校基础美育契合度不足

首先,高校应与支教地区建立更加持久的长效机制,在资源安排方面进行有效对接。

其次,应该将落后地区中小学传统基础美育与大学生创新相结合,在项目工作中形成优势互补。

最后,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展特色美育课程。

7.2授课内容和方法仍需完善

首先从学生兴趣入手,明确美育教学的侧重点目标。采用幽默风趣的授课来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降低学习难度,重点培养学生兴趣。

7.3课程时间安排不够精细

在安排课程表之前要做好调研工作。选择学生较为空闲的时间段展开美育教学。

教学团队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尽量多安排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结语

远程教学在解决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被赋予厚望,乡村振兴需要社会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其中大学生便是主力军。当前大学生线上支教已经成为了教育振兴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其仍存在形式主义,还不能够很好地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大学生支教团队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有效的组织、科学的机制,这需要高校、地方学校、老师共同努力,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公平,助力乡村教育实现振兴,从根本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