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姚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姚笛,. 石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J]. 石油科学研究,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8217.
摘要: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培育需要社会、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融入社会环境、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探索石油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石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路径;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8217
基金资助: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 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已经获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2]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继承了传统工匠文化精髓基础上,其内涵得到丰富发展,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是核心,专注坚韧的精神特质是要义,突破革新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新时代石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就是通过办学理念、文化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等途径全方位渗透工匠精神的基因和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严细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石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石油职业院校作为服务石油企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 人才的历史重任。石油职业院校应当以“宏微并重、远近并举、内外统筹、软硬兼修”的工作方针,从办学氛围、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职业素养和人文教育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深化内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氛围。为了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可,应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成长进步的阶梯。一是提高技能工人的薪酬待遇。建立并完善的“工匠制度”,要形成工匠职级晋升、荣誉授予的机制,并在收入分配上向技能工人倾斜,以调动工匠劳动和创新的积极性。二是拓展工匠精神的传播途径。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大国工匠》《厉害了我的国》《铁人》等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纪录片,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互动平台谈感想、写体会,同时举办征文大赛和演讲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三是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风尚。设立技能工人国家最高技能奖励制度,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技能光荣”“造作伟大”的社会风尚。[3] 四是畅通工匠职业晋升通道。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贯通办法,打通工匠职业晋升的通道,为工匠发展创造发展契机。

(二)搭建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平台。职业院校强化同所在地的企业密切合作,将企业的精神内核、文化资源、实践场地和师资资源引入职业教育,搭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平台,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将石油企业文化基因渗透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程,促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从而不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二是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五项要求”和“岗位责任制”等独具石油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引入实训教学,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手段,加强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管理 ,[4]使学生受到石油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公开选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共同组建由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与油田企业合作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

(三)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一是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刻苦地钻研精神和严细认真地工匠风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无形之中培育了学生的工匠精神。二是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采纳学生身边熟悉的“工匠精神”典型人物,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三是专业类课程教师要对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进行有效评估,制定培养相关素养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将相关教学方法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和实训过程中。使学生在日常的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遵章守纪、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发挥社团在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的教育作用,从社团活动实践的角度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社团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四)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学习技术同时,也应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自觉转化为正确职业观念,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是学生在校期间首先要积极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摆正职业态度的前提,也为工匠精神的内化养成种下一颗饱满的种子。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起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树立起脚踏实地、真诚付出的务实工作作风。三是在职业教育阶段塑造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获得广泛的认可和优质的资源,有助于融入团队,获得企业归属感,使自己真心热爱本职专业,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五)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对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对学生树立人生信仰、塑造良好人格、调试心理状态、养成良好习惯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一是职业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新时代要求、与大国工匠精神一致的内容进行诵读,不断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敬业理念,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5]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共同价值追求。一方面,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荣誉和责任感,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另一方面,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着重抓好学生党员和共青团员队伍建设,发挥两支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三是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开设孔子学堂的形式,组建优秀师资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系统性地、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不但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还要充分发挥孔子学堂的第二课堂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寓教于活动之中、寓教于环境之中、寓教于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热情,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结语

石油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工匠人才和塑造工匠精神的重任,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各个层面重构对工匠的认知,只有理性地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的崛起所赋予的重要历史意义,我们才能真正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吴敏文.“工匠精神”从哪儿来[N].中国青年报,2016-03-28(02).

[2]王素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助力职业院校德育工作[Z],http://www.sxggw.gov.cn/NewsDetail/663750.html.

[3]王翠娟.以制度培育工匠精神[Z],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6/0801/c49154-28600624.html.

[4]房国晨.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与石油企业文化对接和融通[J].神州,2012,(02).

[5]鲁彬之,程龙,尚秋实.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J].中国教育报,2018-07-03(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