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世纪社会转型探析日本高自杀率原因
赵元龙 卢嘉欣 韩晓娜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赵元龙 卢嘉欣 韩晓娜 ,. 从21世纪社会转型探析日本高自杀率原因[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然而自杀率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下降,且呈现出日趋严重的态势。笔者通过分析日本人自杀现状,从新世纪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文化娱乐的影响、日本人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分析日本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关键词: 21世纪;日本人自杀;社会转型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基金资助:

21世纪以来,日本的经济获得极大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革新、产业规划、资源调配和服务等诸方面均获得腾飞式的发展,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平均寿命也居世界前列。但是近年来,自杀大国日本的自杀率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下降,仍然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日本的少子化、老年化日益严重,自杀已经成为日本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令人担忧。

众多学者对21世纪日本社会的高自杀率现象进行了研究:刘碧芬、李建军对日本过劳自杀现状及其相关法律进行了研究;[1]李欣童的《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从死亡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以死亡为主题电影中的死亡文化;[2]霍良从与传统文化之关联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自杀情节和对现代生活压力的反思。[3]本论文从21世纪社会转型角度出发分析日本人高自杀率的原因。

一、日本人自杀现状

21世纪以来,日本的自杀率和自杀总人数均居高不下,从2000年到2014年,日本平均每天有85人自杀,连续14年均超三万多人,每十万人自杀率高居世界第一。尤其是2003年自杀总人数达到了最高值的34427人。然而,在同为发达国家、社会服务健全的德国,每十万人自杀率仅约为日本的二分之一。

2019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以收集自183个加盟国的数据为基础,公布了关于世界自杀现状的估算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每十万人的自杀人数为14.33人,大幅超过了世界平均自杀人数的10.5人。此外,自杀者的日趋低龄化也成为日本社会一大问题,未成年人(在日本未满20岁者为未成年人)成为自杀的高危群体之一。

稻村博把世界各国的自杀率的年龄分布划为三种类型:匈牙利型、芬兰型、日本型。日本型,即自杀率呈现出青年与老年两个高峰,以东亚地区的日本、中国为代表。[4]

在日本自杀死亡人数首次超过三万人大关的1998年,未成年人自杀死亡人数达到720人,进入21世纪以后,基本上在600人上下浮动。特别是在15岁到29岁的年轻一代中,自杀成为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这对于少子化日趋严重的日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21世纪社会转型对日本人高自杀率的影响

(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所导致的高压力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迅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离不开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但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泡沫经济的瓦解,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放弃长期以来实行的雇佣制度,引入“业绩淘汰制”。在这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入职审核难、培训周期长,分工明确、标准作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日本在历史上是武家社会,人们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人们认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要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现代分工明确的工作体制相互影响、产生冲突,很多日本人在必须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继续担任家庭、公司、社会的义务角色,个人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释放,导致很多劳动者心生不满、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抑郁甚至自杀的倾向。

此外,在“纵向社会”的日本,现代公司根据职务高低划分出了严格的上下关系,上级对下级要求一般比较苛刻,存在下级有意见也不敢提出、完全按照上级指示开展工作的情况,忽视下级员工的个人需求、家庭角色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又由于日本人“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员工心生怨恨、心理不平衡,甚至积劳成疾。

“过劳自杀”一般情况下是指由于过重的工作负担所带来的显著的心理压力导致劳动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最终导致自杀的情形。[5]据日本警察厅统计,2006年因为工作原因自杀的人数达到了1919人,而2007年上升到了2270人,且近年来一直保持在比较严重的状态。而劳动者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压力大所导致的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过劳自杀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娱乐对传统死亡意识的过度美化

“惜名”“知耻”的行为规范,是日本封建社会所孕育出的日本特有的社会意识,日本人所遵循的生死观是为了名誉、义理而死,日本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护自己的体面。自古以来,“花当樱花,人当武士”的观念占据着日本文化的核心,日本人追求“自我毁灭”“昙花一现”,将高尚的生命比做樱花,在刹那芳华间消逝便是最完美的死。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深刻的反映出了日本人的生死观体现在“义理”“名誉”方面,它在历史上一直影响和塑造着日本人的生死观。

到了21世纪,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大量信息鱼龙混杂,通过书籍、电影、互联网等新媒体在社会中迅速传播,其中一些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营造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描写了叶藏幼年、青年、壮年时代的悲惨经历。主人公叶藏因为对人、对生活的恐惧而自我破坏、毁灭自己,毫不掩饰自己的不足,叛逆社会的既成伦理道德,他不能够原谅自己,只想通过死亡来逃避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绝望。《人间失格》在日本受众广泛,已经累计发行超过六百万册,2010年更是将《人间失格》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无疑这种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的思维会不可避免的给一些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有些人会进行崇拜、模仿。

川端康成从幼年时期便父母双亡,过着苦闷抑郁生活,逐渐形成了伤感孤独的性格与文风,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特色。如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大火虽然夺取了叶子的生命,她却因此得以解脱,塑造了她的完美人格之美。在川端康成的思想中,死亡是美的终极艺术表现。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悲哀”的文学特色夸大了死亡的“浪漫性、艺术性”,会引导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形成消极悲观的思想,营造自杀盛行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甚至可能直接引导人们进行自残、自杀。

2020年一款名为“蓝鲸”的网络死亡游戏由俄罗斯传到了日本、英国等其他国家,它以未成年人为对象,让他们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该游戏通过宣扬“自杀浪漫”“自杀不可怕”等扭曲的观念,对未成年人进行自杀洗脑,据调查,已经有几百名未成年人因为受到了这款游戏洗脑而自杀,也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为了追求刺激、追赶“潮流”,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

(三)、市场经济下过度追求实用主义所导致的心理健康危机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实用主义的特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理论更加完善的21世纪,“有用则信,无用不信”的实用主义观念更是耳目昭彰。他们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导致了严重了心理健康危机。

日本成年男子白天勤勤恳恳的上班,下了班还要陪领导、客户应酬,“外食”“孤食”已经成为生活习惯,他们普遍认为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就应该全力忙于工作、维持家庭支出,家也只是成为了自己吃饭、休息的地方,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导致家庭成员交流减少、情感淡化、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家庭暴力和家庭破裂。

日本的未成年人也正深陷于严重的心理危机,在学历社会盛行的21世纪,升学被放在了第一位。他们面对紧张的升学压力的同时,还不得不通过兼职等途径来获取高额的生活费、学费,没有多余的时间、金钱投资于自己的精神生活。此外,校园欺凌、网络欺凌等校园问题愈演愈烈,忙于工作父母也无暇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长期忽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使得未成年人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心灵交流、疏导,变得心情浮躁,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下降,容易迷失自我,走上犯罪、自杀的道路。

近些年来,日本未成年人网络相约自杀、集体自杀的事件层出不穷,这正是他们缺乏关怀、渴望友谊、自我封闭的心理危机的结果。

三、结语

日本高自杀率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除社会转型之外,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也是塑造、影响日本人生死观念的重要因素。为了改善这一社会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如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营造“珍爱生命”“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等,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碧芬;李建军.日本的“过劳自杀”及其相关立法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v.24;No.116,128-133.

[2] 李欣童.日本电影中的死亡美学[C].重庆大学,2014.

[3] 霍良.试析日本人自杀情结对现代生活压力的反思——从与传统文化之关联角度[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No.55,128-130.

[4] [日]稻村博.自杀学[M].东京大学出版会,1977;P29.

[5]王莹莹.日本“过劳自杀”诉讼中用人单位“安全注意义务”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v.31;No.138,21-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