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风光储能技术的应用研究
郑井阶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郑井阶,. 新能源风光储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 能源学报,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7403.
摘要:
面对新世纪中期全球化石能源即将枯竭的预警,各国都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应对能源危机时代的挑战.储能技术是新能源领域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解决新能源对环境污染小但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应用效能难以持续平稳问题的关键技术.本文对储能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储能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应用的有效对策和建议.此次研究旨在找到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应有的清晰路径和方向,促进新能源快速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新能源风光储能技术电池储能系统(BESS)超级电容器(SCES)混合储能系统(HESS)智能调度算法
DOI:10.12721/ccn.2024.157403
基金资助:

1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分析

储能(stored energy)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按照能量储存方式,储能可分为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电磁储能三类,其中物理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电磁储能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超导储能 。

1.1电化学储能

电化学储能技术以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周期寿命受到了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青睐。具体而言,由于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电化学储能成为调节和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锂离子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较长循环寿命而成为目前研究焦点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系统中的短期储能解决方案。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比达到89.0%,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1]。铅酸电池虽然能量密度较低,但成本较低、回收成熟,是当前分布式储能系统中的主流选项。钠硫电池拥有更长的放电时间和更高的循环稳定性,在大功率放电需求的场合显示出其独有优势[1],铅碳电池和液态金属电池虽然发展蓬勃,但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尚待实践检验和成本降低[1]。此外,新型储能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正在蓬勃发展中,尽管尚未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新能源发电系统,但其具备的高效率和循环稳定性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潜在竞争者。为了优化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性能,目前研究正在集中于提升电池本体材料的性能、改进电池管理系统(BMS)、探索更为经济的电池型号以及提高综合能效比。同时,考虑到时间分区电价策略下,如何通过算法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来进一步提升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也是研究的重点[2]。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将解决风光发电中稳定性差和效率低下的技术难题,实现新能源领域的快速融入和生态平衡。

1.2 物理储能

在面临全球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挑战下,物理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显示出了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促进新能源平滑接入电网中的独特优势。物理储能技术主要包括抽水蓄能、飞轮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等,这些技术通过转换能源形态,实现能量的高效储存与快速释放,有效平衡供需关系,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抽水蓄能作为最成熟的物理储能技术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广泛应用,其通过电能泵水至高位水库,在需要用电时释放水利用势能发电,从而起到储能作用。飞轮储能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存储能量,在短时间内可以释放大量能量,是实现电网频率调节和应急备用电源的有效途径。而压缩空气储能则抓住了空气在压缩和膨胀过程中能量转换的特点,不仅能提供长时间的储能解决方案,还能适用于多种不同规模的应用场景。目前,10 MW级别的压缩空气储能已经实现,为大规模电力储存提供了可能[1]。考虑到在实际电网运行中,风电输出的波动性和随机性会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物理储能技术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平滑风电输出,优化风电与储能的配合模式,从而提高风能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3]。值得一提的是,飞轮储能关键技术的发展,如高效率的电机系统和磁悬浮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其在新能源侧的电能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潜力[1]。在未来的研究与应用中,物理储能技术的优化设计及其系统集成将是关键,尤其需要关注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及环境适应性,以更好地服务于新能源电力系统,并促进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1.3 电磁储能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电磁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超级电容储能领域实现了显著的技术进步。目前,超级电容器的储能密度在不断增加,已能够达到约40Wh/kg的水平[1]。这类高功率密度的储能设备不仅有助于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短时间调节,更在储存大量能量的过程中显示出其优越性。超级电容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拥有快速充放电的能力,与此同时具备极长的循环寿命,这两大特点使其在风能和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的调峰应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此外,电磁储能技术在减少能量转换损耗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常见的转换效率极快,能量损失极低的实践表明,在提升整个系统的能效方面电磁储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

针对近年来超导电磁储能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发现它在储能时间和稳定性方面有明显优势。超导储能系统可以将电能转换为磁场能进行长时间的存储,而在需要使用时快速将磁场能转化回电能,包括超导线圈和磁体等关键部件的设计使得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升。此种技术在能源配置优化、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尤其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与电网频率调整、峰谷电价利用等细分场景中具有显著的效果[4][5]

2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1储能技术在太阳能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大力发展,储能技术在太阳能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太阳光电池板通过光伏效应将光辐射转换成电能,但受天气和昼夜变化的限制,电能输出存在着较大的间断性和波动性。为了提高太阳能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采用合适的储能系统对于调节发电与负载之间的不匹配、确保电力供应平稳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最常见的应用方式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电化学储能技术以其成熟可靠、响应快速、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光伏系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6]。该类储能主要包括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及流电池等,在解决光伏系统间歇性输出问题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效果。此外,铅酸蓄电池因其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循环寿命短、能量密度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亦不容忽视。与之相比,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环境友好性,在新型储能技术中愈发受到关注[6]。当前研究开发的聚焦点在于提升电池的储能密度、安全性及降低成本,在光伏发电领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实际上,除了单一电化学储能方式之外,多种储能技术的混合应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光伏和风能系统的联合应用中,通过风光储一体化技术的结合,使得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升[7]。在储能策略方面,对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实施智能化管理,优化充放电策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减少维护成本,为光伏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2]。综上所述,通过储能技术提升光伏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利用率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值得在未来的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给予深入考量。

2.2储能技术在风能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之一,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然而,风能发电系统固有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和电网并网的可靠性。储能技术的引入,尤其是电化学储能系统,如磷酸铁锂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为风能发电的调度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通过储能装置的能量转换与调控,可平滑风速波动导致的发电量不稳定,保障电力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电网的调度灵活性和风电消纳能力。实例研究表明,引入20 MW储能设施的风能电力系统,通过动态调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系统对负荷变化的响应速度及其跟踪匹配度,进而巩固了风电作为主要电力来源在电网中的地位[7]。此外,与风力发电弃能被有效利用相比,碳纳米管等新型储能装置的使用,因其化学稳定性和高导电性,使得风力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4]。风电储能系统的经济效益也体现在了对弃风电量的有效利用以及对可再生能源整体成本的降低上,有助于推动能源转型以及降低环境影响[3]。在推动风电-储能系统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除了对储能技术本身不断追求突破,对系统设计、能量管理策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分布式并网储能系统设计研究

3.1分布式储能系统架构

在构建分布式储能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系列关键要素,如系统稳定性、储能容量、储存效率及能量管理策略。本研究重点关注了稳定的储能容量、适应性强的储能技术以及先进的能量管理系统的构建。结合超级电容和锂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电池模组进行能量存储,以确保系统在高密度能量转换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引入全钒液流电池,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可调节能量输出能力,确保能量供给的连续性和可靠性[2]

在系统架构设计中实施了先进的分布式控制策略,采用了双层控制架构,确保能量流的高效分配与优化。首层为全局能量管理层,负责宏观上的能源分配和调度,包括储能的充电和放电管理,以及与电网的能量交换。第二层为局部能控层,包括储能单体的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及实时数据处理,这一层的实施依靠敏捷的通信协议和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各储能装置之间的协调。

综合考虑了时序电价和建筑物能耗的电力需求,研究了与电网的互动策略,确保分布式储能系统能够在节能降耗和经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在分布式储能系统的设计中,考虑到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电力输出的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预测模型,精确预测风能与太阳能的可得率,以信息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响应速度。此外,分布式储能系统还融合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能量管理,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纳入能量管理系统中,达到能量平衡及储能优化的目的。

3.2分布式储能系统控制策略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分布式储能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System,DESS)由于其能够改善电网的运行稳定性、提高储能设备的使用率以及增加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吸纳能力等优势,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尤其在分布式风光发电场景下,储能系统起到了桥梁与缓冲的作用,能够平衡供求、提升风光发电的效率并抑制因间歞性所导致的电力波动。本文从控制策略角度,深入探讨分布式储能系统在新能源风光发电中的设计与应用。首先着重研究分布式储能系统中电池储能单元的管理控制逻辑。通过比较系统引导(System Led)与市场引导(Market Led)两种控制逻辑,本研究期望找到更适合当前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特性的储能管理策略。系统引导逻辑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自耗比例,通过精确的实时监视和预测能源生产及消费情况,有效减少与电网的能量交换并优化电池存储装置的充放电计划[2]。而市场引导逻辑则旨在利用时间分割(Time of Use, ToU)电价策略降低年度能源账单,实现成本最优的储能操作行为。进一步基于电价高峰与低谷的差价,以及建筑物的电力消耗与储能容量比,深入分析不同控制逻辑下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益[2]。此外,本研究还针对分布式储能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对如电化学储能(如锂电池、钠硫电池等)与物理储能(如飞轮存储、压缩空气储能等)的集成和控制提出了应对策略。通过系统化的对比分析,将各种储能技术的特性、功率与能量响应特性以及系统集成因素予以全面考量,以求达到储能系统性能最优化[1][5]。储能系统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反馈控制算法的研究和优化,也被纳入本文的研究范畴,以期实现对风力发电出力波动的有效平抑,并防止过度充放电现象。通过上述系统深度的研究和策略设计,本文旨在为新能源风光储能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经济效益明显的控制解决方案。

4结语: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风光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能有效解决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电力供应不稳定问题,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效率。为了使储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风光电力系统,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电化学、物理及电磁储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并依托实证数据分析其在系统中的效能表现,针对现有技术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改进策略。研究表明,经过技术整合与控制策略优化后,分布式并网储能系统在应对风能与太阳能供电波动性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改进。特别地,经过改良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以其高效率的能量转换与可调节性,使得太阳能电力系统的能量输出更加平稳,有效降低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5]。同样,物理储能技术在风能电力系统中通过动能存储的方式,实现了对风速波动的调节作用,保障了电力输出的连续性[4]。而电磁储能系统则依托其快速响应与高效率的特性,在系统负荷调节与频率控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所提出的分布式储能系统设计研究,保证了从系统架构与控制策略两个层面对储能应用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继续关注储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效果,探讨其在多元能源网络中的作用,以期达到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经济效益[3][5]。综上所述,通过深化储能技术研究与创新应用,新能源风光电力系统定能显著提升在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技术及其应用[J].光源与照明,2022:3.

[2] Ben Mabrouk, Salah,Favuzza, Salvatore,La Cascia, Diego.Energy Management of a Hybrid Photovoltaic-Wind System with Battery Storage: A Case Repor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Water and Environment Systems,2019

[3] 风电--储能价值链节点优化选择与利益分配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4] 梁宏.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探究[J].魅力中国,2020:356-357.

[5] 曹万鹏.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研究综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356.

[6] 田磊.光伏发电技术研究进展[J].时代农机,2017:86.

[7] 潘翔峰,黄畅,张琪,甘益明,吴伟雄.风-光-储能源系统变工况动态仿真研究[J].热力发电,2021:164-17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