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罗超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超,.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J]. 中国环境保护,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107.
摘要: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分析看,科学有效地开发与合理利用天然水资源不仅是当今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重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本文深入浅出剖析了自然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与自然水资源的合理保护,以期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利用自然水资源。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利用
DOI:10.12721/ccn.2021.157107
基金资助:

1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建设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发展趋势,目前还在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但已经在探索中发挥其作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应用较为广泛,重点强调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并重视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降低传统生态保护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生态环境改善中,融合了科学化的环境改善方式,提升了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更好地保障了人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2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人均占有总量比例低,使得目前我国被国际划分为贫水地区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总量比例大约占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总量的四分之一。我国的资源根据自然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呈现出北少南多、西少东多的特殊现象,并且经常会因为气候季节性的变化而变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大型省会城市存在一定的缺水、洪涝问题,形势也较为严峻。我国在淡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一半以上的水用于现代农业灌溉用水,由于目前农业节水灌溉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提升,无法对农村水资源及时进行有效综合利用。除此之外,工业生产也同样离不开工业水资源的管理支持,我国近年来对城镇工业用水资源管理普遍采取了分期定额供水方式,提升了对水资源的控制。但大型工业生产也对当地水资源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诸多大型工业废水直接对外排放或引进一条河流,并对当地水资源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对水资源周围的水生态环境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增加了水资源治理费用,也是引发缺水问题的主要原因。

3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改进对策

3.1遵循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则要想保证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效性,就要将其当作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投入充足的资金、技术、资源,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工作计划,不能以任何理由延误相关工作的执行。更为重要的是遵循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则,借助生态建设来增加经济效益,让企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看到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收益,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强力支持。

3.2制定完善的污水处理方案

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做好水污染的防范与治理。在项目建设与运营环节,要编制完善的污水处理方案。根据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掌握污水成分,提出适宜的工艺与方法,用于污水处理,做到污水达标排放,以免影响水环境。积极推广运用现代化污水处理方法和设备,提高出水水质,适应不断提高的污水处理标准。实现设备的有效升级,改进生产采用的工艺,提高污水回收再利用水平,创造更多的效益与价值。

3.3积极创新用水策略

一是要优化农业灌溉方式,明确不同类型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的需水量,使用滴灌和喷灌的方式,如构建滴灌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系,具有着传统灌溉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有效避免了部分水分挥发到空气中,或者是土壤湿度过大长期浸泡根系引起农作物烂根死亡,是节约用水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中都被广为运用。

二是应用海绵理论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蓄水、净水能力,在雨季将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和存储,旱季时将水资源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有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市政用水量,不失为缓解供水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举措。

三是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促使污水快速得到净化,经过检测达标后才能排放到附近河流水环境中,以强化水资源保护效果。

3.4重视植被

建设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活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工程建设、滥砍滥伐等,对地质环境、生态环境都造成严重的影响。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植被的恢复工作十分关键,只有加大植被建设,方可保证生态系统的恢复。植物的根系还可以对土壤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避免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有助于水环境的建设,应引起一定的重视。现阶段,退耕还林工程可以更好地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4.1提高区域水环境和水体质量水土

保持工作的成功开展,不仅减少了一次水土保持损失,而且大大缩短了固体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质直接进入特定水体的时间,减少了可能发生的二次水土保持损失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提高了我国水环境保护质量。水土保持工作将大大增加当地植被的自然覆盖率,可以有效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植被不仅能有效帮助土壤生长和储水,还能有效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防止各种有害物质随着整条水流流动进入整条河流,改善了整条河流中的水体环境质量。

4.2防止泥沙堵塞河道

减少洪涝的发生水土平衡保持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境内土壤的土质涵养蓄水力,增大土壤蓄水量,减少流入地表的酸性土壤流失量,还能有效减少入河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流失,降低河道严重堵塞的风险。当地表土壤有了一定程度的土壤植被保水保护,当土壤湿润,降雨流量较大时,土壤会自动启动各种蓄水处理,良好的植被保护会自动防止土壤被地表降雨径流冲走,在短时间内减少地表降雨径流量,从而有效控制入洪区河流径流量,防止河流水位快速上升造成重大洪灾。土壤表面的径流含水量将继续补充旱季土壤表面的径流含水量,从而维持旱季土壤水分的正常流动和当地植被水资源的持续供给,有效缓解当地水资源的持续枯竭。

4.3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期限

水土资源保持工程可以提高城市水利建设工程各功能方面的经济效益,发挥水利工程的价值。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主体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截留土壤泥沙。如降低黄河最大含沙量,减少流入周边湖泊、水库的泥沙量,从而减少泥沙淤积事故的发生;水库等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在不受洪水泥沙严重阻隔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蓄水功能和经济效益。水土资源保持的重要基础排水设施如果拦截了大量的沙土泥沙,能提升大型水库的防洪蓄水量,提高了大型水库的防洪蓄水和水库防洪抗涝能力,延长了河库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的蓄水期限。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我们要想更好的在地球家园上生存,必须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思想,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不浪费每一滴水。相关单位和部门也要勇于承担责任,创新用水策略,完善工作机制,构建水资源工程格局,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要运用植被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方式来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相信这些举措的落实必然会让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焕发勃勃生机,大幅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美玲.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环境与发展,2020,171(10):202+204.

[2] 沈国舫.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4):13-17.

[3] 乌日古木勒,白永胜,张学宽.新环保法视野下的土壤污染防治探究[J].低碳世界,2017(36):4-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