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未来优秀人才的标准不再仅仅局限于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由此可见,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是时代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初中阶段作为人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快速发育,但尚未完全成熟,在面对学习、社交以及社会压力时,身体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身体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与困扰。
一、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中融入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因为综合实践课程以引导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的特点,因此在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在综合实践工作中进行身体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是时代发展以及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初中阶段的学生也承受着来自学习、社交、家庭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初中阶段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身体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二、全面提升学生提高心理和身体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实践教师是实践活动的领导者,在综合实践教育工作中,综合实践教师应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结合近期班级中出现的典型身体、心理问题,开展身体、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新生,综合实践教师可开展以展示自己的风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加深对班集体成员的认识。新年将至,综合实践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辞旧迎新活动,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活动,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身心。初二的学生对异性的关注度逐渐加强,综合实践教师可由此展开我心中的“最美女生”或“最帅男生”的话题,指导学生从言行举止等各方面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问题。临近考试,面对考试焦虑问题,综合实践教师可利用班会课进行考前心理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对于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生涯规划小活动也是帮助学生调整身心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身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关于教学管理方面的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更新与优化。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自身管理理念的更新,对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给予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身心健康教育意识。首先,教师应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作为综合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了普及,教师就应在这一科学性教学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在学生综合素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并在实践教学活动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身体与心理健康方面理论知识的引入,更加有效地将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工作之中,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身体与心理健康,教师作为重要的实施者,其自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两者的整合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身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有效树立。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的渗透,通过有效沟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以此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积极拓展创新,实现身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的优化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身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过程中,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是最重要的提升策略。因此,需要教师应从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入手,通过积极的创新与优化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教师应注重身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全面构建。在身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为实现身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完善。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面临的成长困扰、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等,进行相应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长发育知识的讲解、科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以及人际交往技巧的探究等,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了解实现自身焦虑情绪的缓解、自信心的增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与时俱进,结合学生当前沉迷网络的现状,对学生进行身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优化,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探知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采取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改善学生的身体压力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其次,教师还应积极创新、拓展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以往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知识讲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僵化,很难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不利于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因此,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拓展与创新,以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促使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互融合,通过让学生进行具体的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系统性地进行身体与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意识,在身体与心理健康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实现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采取渗透教育的方式。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与教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教师的榜样力量、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在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的人物、事例的引导下,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塑造,实现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结束语: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随着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自身的阅历逐渐丰富,思维方式不断变化,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并产生身体方面的压力,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更有甚者,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或是身体病症。因此,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在综合实践教师工作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夏友奎,彭文波,石长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8):58-61.
[2]江玲,罗心瑜,唐华,谢东金.疫情防控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7):60-62.
[3]梁波,沈虹.中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心理月刊,2020,15(08):30+32.
[4]张申.试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成才之路,2018(2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