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2020年将会取得重要进展,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是2035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是2050年,从而全面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县、乡两级政府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有着重要性作用。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建设,迅速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框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奠定基础[1]。
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
2.1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上看,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不仅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关键措施,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就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较大规模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增加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农村的贫富差距,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上下功夫[2]。
2.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遂民心趋民愿工作
工作的好坏都是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同样应交予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来决定。据调查,我国8亿多农民向往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应该是:上得起学(孩子有书读)、治得起病(医保制度健全)、养得起老(老人有人管)、走得好路(村村通油路)、吃得上水(饮用自来水)、挣得着钱(就业路子广)、睡得好觉(社会治安好)、观得好景(环境优美)、做得到主(农民说了算)、学着到艺(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上得到“网”(信息通畅快捷);看得到戏(有丰富的文娱生活)。从以上顺口溜“十二个得”的解读,就不难发现,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快进 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广大农民的一大愿景[3]。
3 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1 当前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扭转,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加快经济发展,国家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加强建设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4]。国家的经济条件到了可以支持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政府不仅可以不从农民那里收取税费,而且可以拿出钱来支持农村的发展了。因此,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大力气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主动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加强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对农民群众的服务,使城乡发展进入一个和谐状态。
3.2 借鉴国外经验
事实上,纵览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问题的解决,无一不是工业反哺农业的结果。例如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失衡,农村人口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5]。为此,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新村运动”。从“新村运动”开始到1980年的10年间,政府投资总额达到了27571亿韩元。韩国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涉及农村各个领域,包括农村住房、公路、桥梁、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韩国政府大量投资扶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城乡差距缩小到最低程度[6]。
4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的问题
从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县乡两级的发展将会对乡村内的振兴发展有着一个整体规划,但是在现场设施实际建设期间,仍然存在着不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方案存在着照猫画虎这一问题。在乡村规划建设阶段,要根据各乡村的不同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同时还可以邀请关于乡村规划方面的专家参与到乡村规划设计中去,从中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设计,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公共性服务,公众的接受程度将直接关系着政策的执行效果,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规划期间要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7]。
4.2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8]。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立并完善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同时通过这一体系的建设,优化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条件,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让农民享受现代文化成果,改善城乡、地区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推动城乡、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地区间差距。另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有利于向农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9]。
5 结束语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利于农副特色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国际市场,是扩大乡村特色产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大循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凝聚乡村党组织号召力,实现乡村经济振兴与政治振兴的关键举措;是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扩大城乡交流,活跃乡村文化氛围,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关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办法,是实现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必由之路[10]。
参考文献
[1][1]黄朱文,刘曦.绿色信贷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证研究——基于乡村产业与生态振兴视角[J].青海金融,2020,(2):25-31.
[2]杜延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海省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探究[J].攀登(汉文版),2019,38(6):100-105.
[3]《新华每日电讯》〔J〕(2005年12月21日第一版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面貌·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J〕2006年3月17日第二版。
[5]中共肥城市委、肥城市人民政府编著《肥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材料》(G)2006年3月印刷。
[6]贾安东主编《古店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年12月,济南黄氏印务有限公司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大事记,第15至20页。
[7]彭京宜.傅治平.刘剑波编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读本》〔M〕红旗出版社2006年1月北京第一版。
[8]中共肥城市委、肥城市人民政府.肥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材料[Z]. 2006.
[9]张民.桃乡明珠[J].泰安日报·泰山画刊,2006 - 3 - 15
[10].唐建新 .“超前”抑或“滞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理论述评 . 投资研究,1999( 1) : 47~ 50
作者简介:黄涛:(2000.11-),女(汉族),籍贯:湖南省醴陵市,学历:本科,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