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是我国生态战略实施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引发空气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引发空气质量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此不断提升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效果。
一.加强工业污染防控
工业污染是引发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其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对所在区域的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这一污染性工业活动主要表现为火力发电、钢铁制造及冶炼等,所以,进行工业污染防控是改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在环境管理部门的协调及指导下,要求工业型企业进行必要的内部改造,比如,通过技术方面的改造,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从而进一步提升工业原料脱硫、脱硝程度,降低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的含量。又如,在内部管理中,工业型企业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自觉规范生产流程,而且要持续加强自查工作,及时发现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及时改进和优化,在逐步规范生产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对空气污染。再如,针对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可以进行搬迁,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其对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二.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控
机动车所产生的尾气也是引发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机动车的使用过程中,其同样会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因子,加重空气污染程度。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机动车的使用量在持续增加,虽然新能源车在不断推出,但是该类型车辆的使用人数比较有限,因此机动车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依然比较严重,为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强化机动车管理来推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在该项工作的实施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车辆限行,对重点区域每日机动车的通行量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对机动车所产生的污染进行缓解。而且,要通过必要的宣传教育,从主观上改变居民的出行理念,鼓励居民绿色出行。为了减少传统教育宣传的形式化,环境管理部门要能够主动扛起责任,深入居民之中开展宣传教育。比如,深入社区开展绿色出行的讲座活动,还可以联合企业为内部员工开展讲座,在讲座中要尽可能减少传统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促使广大居民深刻理解机动车对空气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使居民受到警醒,然后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此减少机动车的通行,从而逐步实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另外,还可以从宏观层面入手,政府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审车频率,并提升审车的严格性,及时发现尾气异常车辆,并严格限制此类车辆的使用,这对于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在一些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问题的出现,与传统能源的不合理使用密切相关,如烟煤使用所造成的污染,尤其在进入冬季后煤炭燃烧量急剧增加,燃烧中向空气排放的污染物量会快速增加,进而对区域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则需要持续加强能源结构方面的调整,在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可以对烟煤的使用量进一步加强限制,以此缓解污染问题。另外,要进一步加大清洁煤炭的使用量,降低劣质煤炭使用比例,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在新形势下,还要持续加强太阳能、风能的使用,逐步对传统能源予以替代,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不断降低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
扬尘指的是停留在空气中的悬浮颗粒,这一污染源的产生与重点区域中的土木工程建设密切相关,因为土木工程建设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而且此类工程在近年来的开展频率和范围在日益增加,再加上一些重点区域的绿化工作不足,因此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在持续增加。在上述问题的应对中,首先需要对土木工程建设活动作进一步的规范,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增加洒水量,从而有效遏制扬尘的出现。其次,则要持续加强地区绿化工作,借助绿色植物有效控制扬尘,从而不断降低扬尘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五.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严格实施,能够及时发现重点区域的空气污染问题,然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谨防污染问题持续蔓延。在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中,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监测点,在监测点的设置中,要尽可能做到全面布设,并将空气监测区域进行分层,即低浓度监测、中浓度监测、高浓度监测,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测,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
总结
综上所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该项工作的具体推进中会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全面了解空气质量问题诱发因素的基础上,要求相关环境管理部门从多个层面入手予以应对和控制,在降低空气污染的基础上,持续改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
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探析 [J]. 吴婧,陈奕霖,朱坦. 环境影响评价. 2020(03)
[2]中央环保督察的环境经济效益:来自河北省试点的证据 [J]. 涂正革,邓辉,谌仁俊,甘天琦. 经济评论. 2020(01)
[3]生态环境质量视角下山东省17城市综合评价研究 [J]. 张瑜,柏庆国,屈彪. 统计与管理.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