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张倩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倩倩,. 聚焦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 地理研究进展,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099.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某学科的学习,逐渐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而这也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必要能力。因此,教师需重视地理教学与地理核心素养的融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围绕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高质量的课堂,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DOI:10.12721/ccn.2021.157099
基金资助:

引言: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一定要发挥出学科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教学课堂。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地理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全局能力上也起到十分全面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试教育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

现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还不够彻底。为了应对考试,片面追求成绩的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弊大于利。科举式、选拔式、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早已落后,素质教育才是科学的、普及的教育。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不是对立的,二者并不矛盾,但是目前初中教学仍存在只为适应高中学校的选择需要进行应试培养,忽视了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这种现象在地理学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重视地理课本上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做各种升学资料,忽视了自主思考与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基于此,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考试内容及考核标准都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健全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二)忽视了地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采用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忽视了地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未能在课上或者课下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探究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出现了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全面的问题。在思考地理问题时,学生习惯性地从理论角度切入,不考虑地理实践的问题,这对学生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一般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学习不同地形的海拔、起伏程度等内容,而不注重设计类似于“制作简易地形模型”的课堂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地理实践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教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调整教学策略,转化教学方法,以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学科内容,以提升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的参与感。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读图识图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各类型图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根据地图来总结地理现象所分布的规律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形成学生的地图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近年来非常火爆的东南亚旅游行业,教师可以根据东南亚旅游行业的一些旅游路线,来为学生引出相关的东南亚的教学课程,使同学可以在旅游路线的推动之下来学习当地的地形图、政区图等。这样的教学过程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于学习更感兴趣,跳出了原有课堂的枯燥感和乏味感,给学生以更新奇的学习体验。而且旅游行业会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有探究欲望,从而开展更加深入地思考,会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以丰富的教学活动抓住学生眼球,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有效串联,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基础目标。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而人地协调观念隐藏于地理现象,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情境式教学中的情感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受,给其带来深刻的体验,使其能够深入感受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氛围中,深刻感受人类环境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并实现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例如,教学“世界的气候”单元时,在讲到气温和降水的内容时,为了强调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洪救灾纪录片,让学生回忆长期下雨的生活情况;同时通过PPT展示西北地区长期不下雨的场景,使其回忆夏季缺水的情况。借助多媒体创设降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境,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缺水或强降水的现象,引出课堂知识,使学生深入思考降水与人类生活的矛盾关系。这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现状,使其了解南方和东方降水多、北方和西方降水少,以及不同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同的国情,让学生对降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最终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

(三)构建知识导图,增强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分析地理现象和事物,认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相互影响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知识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地理现象发生、演变的过程,能全面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也可以看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某个单元或某个章节的地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有助于增强其综合思维,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学“中国的主要农业”这一单元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纸与彩色笔,以中国为主干,在主干上画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南地区三条枝干,在每条枝干上画出地理环境、农业发展两条分支;其次,教师让学生自行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同时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类型,包括灌溉农业、果林业、畜牧业等;最后,待学生有了一定了解,引导其在分支上画出不同地区有哪些自然环境、哪些农业生产。在构建知识导图时,学会从不同地理气候、地形和位置来考虑区域农业发展情况,同时也意识到需要多方面、多角度考虑,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提升,进而对因地制宜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构建知识导图,能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发展综合思维,有利于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如何开展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地理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长期、连续地贯穿在地理教学中。在理论层面,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内涵和构成基本适合初中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尽快进入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等环节,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培养策略,促进初中地理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浩.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27):54-55.

[2]李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地理教育,2019(02):4-6.

[3]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1):47-4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