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将成为能源供应,消费以及传输转换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任务。电网技术装备升级,提高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提高满足用户各种用能需求能力,提高并网消纳新能源的能力,预计“十四五”未并网消纳新能源的能力将翻一翻。在这一背景下对35KV变电站管理手段和措施需要深入研究,管理模式和方法要不断的转变。
一、影响35kV无人值守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因素分析
35KV变电站无人值守全面实施,刀闸调控远方操作迅速成为优化调整调控远方操作范围,完善提升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又一新课题。35KV变电站随着变电站无人值守实施,调度和变电站运行集中监控集约融合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刀闸调控远方操作,事故情况下可以快速实现故障隔离、方式调整、恢复送电,将有效提升变电站无人值守模式下电网安全保障能力和供电服务水平。35KV变电站站均运维人员数量减少,倒闸操作任务让运维人员应接不暇,供电区域站多面广,操作队二人一组,负责维护多站。随着智能化改造,通信自动化水平提升,配电网不断的优化,对变电站的运维检修人员来说,就需要具备新知识、新技能。
对35KV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的精细化、标准也随着设备的更新,要求更加严格。以下对35kV变电站几个安全运行因素进行思考。
(一)设备因素
新设备启动投运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的发电和输配电(含用户)设备在完成可研、设计、施工后接入系统运行。新设备投产前,做好设备的验收工作,启动范围内及有关设备的状态满足启动投产方案要求。在调度统一指挥下操作,启动投产过程中要严格操作方法和步骤,启动工作结束后,新投设备按要求开始试运行。
(二)外界环境因素
变电站的地理条件和线路外部运行环境天气、降雨、风力、雷电、山火、覆冰,也会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在建站前提前规避风险,调整变电站位置,设计布局,线路走向,研究建立各类恶劣天气对运行线路和变电站影响的对策。
(三)人为因素
加强变电站准入人员的定期审核制度,职业健康检查,保证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运行人员个人劳动防护安全意识强,安全工器具的使用规范,熟悉岗位安全操作技能,熟悉电网安规及标准作业流程,了解事故应急措施处置流程,掌握特殊危险作业和危险点。经过生产技能培训、深入安全教育、组织学习Ⅰ类严重违章,Ⅱ类严重违章,Ⅲ类严重违章内容,签订岗位安全承诺书,规范现场作业安全管理要求,将人为的安全隐患消除,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二、35kV变电站运维安全运行管理的策略
(一)使用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35KV变电站属于电力配电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保证好区域内的供电水平和供电质量,具有承上启下的交互作用。为了保证35kv变电站安全运行一是定期巡视检查,二是定期维护检修,三是定期检验检测,对设备名细及台帐清楚,确保设备运行可靠,稳定,安全。
(二)加强变电站运行的管理规范
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及时修编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完善应急预案。实现配电网变电站设备监控信息及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信息管理;调度中心能实时、直观、全面地掌握电网的运行和告警信息,更为快速地做出决策。在配电网35KV变电站发生故障时,对停电、送电、故障信息研判,对线路停电故障信息报配抢中心处理,录入95598系统,发布电网风险预警,数据动态化,全方位,多维度监测共享。调度中心借助变电站实时采集并传输的信号和监控信息,快速分析判断,由调控中心远方操作直接断开相应开关,隔离故障点,迅速消除事故,限制事故扩大,对重要用户持续供电,保证站内电能质量在规定范围内;如有站内永久故障确保第一时间调整运行方式,立即组织运维、检修队伍前往抢修处理,开展停送电倒闸操作,故障抢修工作许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置问题的能力及站(所)内优质服务水平。
(三)提升基础管理工作
全面推进变电站无人值守。集中调控改变设备运行操作与检修操作分离的传统变电管理模式,推行变电一体化,将传统的变电运行人员向运维人员转变,变电站转无人值守模式运行,提高设备运行检修效率和效益,缓解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等矛盾。变电运维人员不仅承担倒闸操作,运行巡视等传统运行业务外,还要承担带电检测,易损易耗件更换,设备不停电维护,主设备和二次回路消缺等,作业频次高,日常或应急性的检修工作和维护业务。
(四)建设高效工作团队
强化专业技术培训。要立足专业技能和安全教育方面展开,值班人员要努力提高个人能力,熟悉设备,做到能懂设备原理和内容,对操作设备和步骤要熟记于心。
强化业务沟通技能。熟悉站内设备运行方式,业务沟通顺畅,清楚设备正常维护方式以及故障处理过程具备的反措技能。通过安全事故演练及技术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
(五)对设备无功进行优化
电网的无功补偿应以分层分区和就地平衡为原则。对于35KV无人值守变电站一次设备,系统正常方式下,低压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切操作,一般根据电压曲线和逆调压原则进行,实施分散就地补偿与变电站集中补偿相结合,电网补偿与用户补偿相结合,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满足降损和调压的需要。
电网无功支撑不足,电压稳定问题突出。当前,无人值守35KV变电站,分布式光伏大规模持续接入10KV运行线路,部分线路已经出现全变流器电源发电场景(新能源大出力时段,出力大于负荷)。白天10KV线路光伏设备发电出力大于负荷,受电端向送电端侧上行送电,反送过载问题逐渐凸显,站内电容器投切频繁;晚上光伏对线路无出力,负荷波动极大,变电站内母线电压越上、下限频繁告警,变压器分接头调档频繁,调压对站内设备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利,稳定性、安全性产生了影响,设备损耗增加。
35KV变电站改造和设备升级方面,无功设备补偿方面,满足灵活投、切,电容器组最好选多组、独立小电容器补偿或者采取一大多小模式(就是一组大电容器由多组小电容器分组控制),有利于无功缺多少补多少,容量可调、可控。
(六)对管理漏洞进行预防
结合站内实际工作,梳理系统流程,分析作业风险,研究管控标准,制定防误措施,确保各项措施可操作性、可追溯、可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有依据、有记录、有流程。
运行人员应以“预防为主”避免事故的发生,及时消灭事故苗头。建立合理的考核、监督体系,对站内设备巡视反馈全面,消缺处理及时,应急预案详细,事故预想符合操作流程。
结语
电力安全将成为能源安全的重要内涵和重要保障。要从实际工作出发,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归纳,逐步完善变电站的运行制度,保证我们所辖的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配电网调控人员培训手册/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2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21.3 ISBN978-7-5198-6529-0 2-3.
[2]电网调控运行人员实用手册2018版/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2 ISBN978-7-5198-2957-5 136-137-139.
[3]电网设备监控运行管理技术问答:2015版/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7 ISBN978-7-5123-8069-1
[4]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三集五大”管理变革探索与实践/国家电网公司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6(2015.8重印) ISBN978-7-5123-7799-8 2-3.
[5]变电运行操作技能必读/上海超高压输变电公司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7-7-5083-0685-6
[6]电网设备监控管理制度汇编/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11 ISBN978-7-5198-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