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职新能源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
(一)学情优先原则
坚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程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够强化基础、提升技能,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德育为先原则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到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整合优化原则
坚持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既要注意到中高职阶段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有序性,避免教学内容的无效重复,又要关注中高职阶段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开放性,为学生的谋职、创业、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2确定新能源操作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围绕中职精细新能源和高职应用新能源技术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邀请新能源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研讨,分析中、高职两个不同阶段适应的工作岗位及其典型的任务,研究岗位能力要求,对照国家新能源职业标准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技能、知识要求,明确了新能源操作课程中高职阶段各自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
二、明确中职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中职新能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侧重中初级技术、一线服务能力及适当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毕业以学历毕业+若干职业技能等级合格为依托。目前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有五大模块。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悬挂转向制动安全技术、电子电气空调舒适技术三大模块具备初级、中级和高级能力考核层次。而网关控制娱乐系统技术和多种能源高新系统技术两模块只有中级和高级考核层次。根据中职学生目前基础知识能力情况,结合社会就业需求及部分学生升学需要,将前面三大模块中初级和中级能力要求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目标,中级和高级作为拓展职业技能培养目标。
三、新能源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依据
行业及企业标准,对照新能源职业资格(中级、高级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要求)和典型工作要求,确定新能源操作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标准,采用“横对接”“纵衔接”的方式制订课程标准。“横对接”为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考虑行业发展的特点,对于中职精细新能源专业对接高职应用新能源技术专业,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与新能源总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要求对接。“纵衔接”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课程内容,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以中职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特别是具有纵向衔接要求的课程要明确中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职课程的起点,避免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重复。中职院校组织相关老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共同制订了新能源操作课程的衔接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标准、职业证书等,明确课程分工,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与配合,体现了中高职衔接课程的一贯性。中职新能源操作课程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知道常见新能源操作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掌握设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具备生产一线工艺管理和维护的初步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新能源操作课程教材主要培养学生新能源操作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设备选用、适宜操作条件选择、负荷调整操作,具有一定的过程优化能力;学习特殊精馏、萃取、结晶以及膜分离、吸附等单元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典型工艺流程、工艺计算等知识;学习新能源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系统;能运用工程技术观点分析和解决新能源操作过程中的常见故障。中职、高职阶段新能源操作课程教学内容。
四、根据1+X证书制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专业核心课程与1+X模块证书对应
首先,整合课程体系与智能新能源汽车考证模块中初级和中级模块项目任务对应。结合学校现状,分析1+X项目职业功能内容与汽车发动机课程、底盘构造与维修及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对应关系,并且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期进程,新能源专业核心课程与1+X模块整合进程表,见表1所列。其次,根据新能源专业核心课程和1+X模块任务对应关系,对部分课程名称进行修改,并增减部分课程完善专业模块学习,整合后新能源专业核心课程见表2所列。然后利用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新能源汽车1+X培训两门课程完成1+X模块的培训考核。最后,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情况和学校学生情况增加专业拓展课程:电动自行车构造与维修(第一学期)、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第四学期)、新能源汽车与AI智能服务(第四学期)等。
(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1+X模块标准对应
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培训、考核站设备与工具清单》中的内容,对项目任务、作业项目以及设备与工具清单进行分析,在适当增减部分任务的作业项目的情况下,让任务的作业项目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相统一。
(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与1+X模块清单对应
通过对课程内容与1+X模块任务作业项目的整合,结合学校课程安排需要,选用相应的出版参考教材,开发完善校本教材,出版使用特色学校主编的特色专业教材。同时完善教学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库、教学设备、工具和耗材等保障措施。
五、结语
(一)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新能源操作课程独有的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协作精神、绿色环保理念等思政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核心素养的内涵,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组织教学。利用新能源操作、新能源仿真等典型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学生学习精细新能源操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三)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数字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视频、录像、动画演示、仿真软件等数字化教学手段,高效、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新能源设备的结构、原理,掌握新能源的基本操作技能等。例如,在流体输送操作项目中,利用Flash动画模拟往复泵的工作原理,在蒸馏和吸收操作中,利用录像或照片直观地演示塔板上的气液接触状况,塔板上的液泛、漏液等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和安全、质量、环保的职业意识;要将职业标准的要求、行业规范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确保技能训练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中高职衔接是不同层次的教育匹配,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中高职衔接课程新能源操作的开发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探索,继续完善并动态地调整中高职衔接主干专业课程标准,挖掘企业生产案例,优化各主干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漫娟.中职新能源专业课程开发研究[J].高教学刊,2019(22):115-116.
[2]于艳丽.中职新能源专业实训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7):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