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重要课程目标,数学教育界一直引起热烈讨论,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策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厘清其研究和发展脉络,为更多的研究者对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策略进行思考和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成绩。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十分重要。每一种题型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盲区,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让学生逐步消除自身的知识盲区。学生的解题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展开差异性教学,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熟练地将前后学习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并进行融会贯通,才能促使学生进行题目解答和学习。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能力,因此,解题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思维逻辑有了一定的完善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在进行解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对题目进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整合,并由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以及对于解题方式的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清楚地理解了题目的要求以及条件,才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将太多的精力放到了相关知识以及解题方法的讲解,并且讲述的内容较为学术,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对课堂内容没有兴趣,在做题过程中出现了审题错误、不清晰以及不理解题目的问题,导致学生的解题出现了错误。基于此,教师就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需要学生掌握计算的法则,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其中有一道题目“一套裤子98元,上衣比裤子贵30元,买2套这样的衣服需要花多少钱?”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让学生找出关键数据信息“98元,30元,2套”,再让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最后对这个题目的数据、条件、问题进行整理,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思维能力欠缺,对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解决,最后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照正常逻辑思维得到答案的解题方法之外,老师更应该引导并且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多种解题方法解答题目,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多边形面积》教学中,老师通过对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并且进行剪拼,让学生观察并且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利用同样的方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并且熟练掌握。在做题过程中,学生遇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题目,首先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答出题目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其他方法再次进行解答,利用三角形面积以及长方形面积公式从而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交流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交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且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发生思维碰撞,互相交流学习,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认为学生都在接受新知识,学生之间也无法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合作学习反而耽误课堂教学时间,也讨论不出结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将每个同学不同的思维能力进行交流碰撞,互相帮助,促进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除法》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且学会验算,首先老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给出问题:“3个人一共买了15本书,平均每人买几本?”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提供3种解答问题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经过实际操作与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分享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并且掌握了多种解题思路。同时小组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碰撞,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的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且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多注重学生最后解题的结果,注重对常规的解题方法进行讲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解题方法的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阻碍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探索。在教学中,教师针对题目讲解完一种方法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对其他的解题方式进行探索,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散自己的思维,对自己最后解题结果进行验证,从而促使学生解题能力能够进一步地提升。
例如,小学数学方程教学中,本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及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某家公司食堂买了10千克黄瓜,付了15元,找回了2元,每千克黄瓜多少钱?”本道题学生可以用常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可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进行解决,假设一千克黄瓜x元,让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进行解决,计算结束后,要提醒学生用常规方法进行检验,建立方程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并能够积极促进学生顺应社会的变革。通过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的学习成绩和数学学科素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祝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读与写,2016(1):147-148.
[2]皮春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中国教师,2017(S1):83.
[3]叶宗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