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的耕作技术在播种前必须先将土壤翻耕,以确保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增加产量。但这种作业方法对土壤资源的损害相对较大,同时也会使土壤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增加土壤侵蚀的危险。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农民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并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充分利用农业剩余物质的基础上使得高土壤的肥力的到明显提升。另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随着继续年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也得了极为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很多地方也充分结合当地的土壤情况、气候特点以及农作物的生产特性等因素对现有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优化与创新,不仅实现了增产增效,还对提升了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因此,各地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达到在全国推广的目的。
2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增加土壤的含水能力
首先,降低水分的损失。由于传统的农业技术,其土壤的蓄水量不足,无法有效地贮存自然降雨,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损失。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将作物秸秆覆盖在地表,在降雨进入土壤后,会被土壤所吸收,从而减缓降雨的流速,从而避免土壤的侵蚀。同时,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N、K含量。其次,降低湿度。在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易发生旱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加土壤的储水量,降低水分的损失。
2.2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首先,增加土地的养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采用机械化的方法将秸秆还田,在收割后将秸秆碾碎,这样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也可以防止土壤的腐蚀。另外,在经过分解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有机物,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其次,要处理好秸秆的问题。一些农户将秸秆直接焚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秸秆,而且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三,可以对肥料的用量进行控制。施用化肥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但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中,肥料的施用不合理,不但会对土壤中的有机质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长期施用化肥还会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增多。
3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优化农业覆盖技术
免耕可以改善土壤的排水性能,降低水分蒸发,增加储水量。与常规耕作方法比较,采用免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另外,采用这种技术还可以降低地面径流量,在作物栽种后,根系可以很好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残茬覆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农业技术,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的风蚀、水蚀,降低土壤侵蚀。我国的土地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水土流失,这主要是由于对农田的保护不到位,一旦下雨,农田里的土壤就会被雨水冲刷,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庄稼的收成也会降低,同时河水中的泥沙含量也会上升,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些地区经常刮大风,也会给土壤带来一些影响,因为风会把表层的泥土吹走。久而久之,土地就会被风化,土壤的肥力就会降低,而且还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让这里的沙尘暴变得更加严重。如果可以采用秸秆覆盖的方式,可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3.2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绿色能源,在改善土壤肥力、减轻土壤板结、保持生态平衡、降低秸秆资源浪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还田技术在降低环境污染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粉碎农作物的秸秆,将其还入土壤,增加土壤的氮、磷、钾等元素,从而达到对土地的最大利用。秸秆还田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并在冬季起到保护土壤肥力的作用,在春季减少氮、磷的用量,避免土壤板结。加强对保护耕地的宣传,增强农民对生态的保护意识,树立科学的种植理念,培育新的科技手段。积极开展科普讲座,让农民了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重视农户的意见和反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区域科学研究的优势,定期向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
3.3强化技术指导
首先,要加大农业保护技术的力度,通过科研、科研等手段,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培训和指导。其次,农业生产单位要把重点放在保护农业生产的技术要点上,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在具体的推广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有关的操作规程,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有关保护农业技术的实施要点。三是加强农业和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一些地方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忽略了对下茬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研究,以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3.4强化技术培训宣传
首先,要使广大农民充分意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巨大作用和重要以,可积极通过电视、广播等宣传手段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大力宣传,从而为这一技术的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以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为重点,在技术推广中,重点关注农户和农户对此项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作物特性,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耕地的生态环境。此外,在西北地区,以发展旱地农业为重点,通过农业生产,积极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把保护耕地技术推向全国。
3.5培训服务主体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促进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建立起一种长效的工作机制。在技术推广中,既要发挥行政技术推广的功能,又要在技术推广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服务。其次,实行社会化服务,为进一步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技术推广和推广中,要拓宽服务渠道,积极引导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参与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引导更多的推广主体参与其中,更好地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由于各区域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前,应先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选择最具可行性和有针对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另外,要健全地方科技创新制度,定期组织农民集体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去,既要保护当地的生态,又要充分发挥保护性农业的作用。
结束语
因此,应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持续推广与研究工作,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土地发展状况,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将少耕、免耕与作物残茬覆盖相结合的新型耕作方式,因不连续耕作,秸秆覆盖面积超过30%,从而降低了土壤的侵蚀和雨水侵蚀,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保土、增产的有效措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保护黑土、培肥土壤、增加粮食产量方面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宏哲,林静,李宝筏.免耕播种机在辽宁铁岭县的适应性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4(8):49-51.
[2]王克鹏,张仁陟,董博,等.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水分及作物叶水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13):3752-3761.
[3]梁忠会.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6):86.
[4]刘庆岩.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新农村,2016(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