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时期,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向。而技工院校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这种后生性的“耦合”,为技工院校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现实契机。但我们在明确技工院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更要针对目标向度、顶层设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实践层面深入探讨。
一、技工院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
第一,培养大量优秀职业技能型人才本身就是技工院校教育必须履行的教育职责。就技工院校教育本质而言,它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发展传送专业人才的重大责任,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技工院校教育质量的好坏与乡村振兴人才保障效率息息相关,关系到人才数量与质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第二,技工院校教育培养建设出来的人力资源,能够为乡村振兴效率提供保障。乡村社会经济要想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则必须要有人力资本的支持,这样才能够为乡村经济效益的提升而贡献力量。与此同时,技工院校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量职业人才,而且还能够促使精英人才不断回流到农村,更好地培养新型农民。第三,技工院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属性,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最突出的表现在农村区域发展以及人才培育方面。技工院校教育在新型农民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创新思维以及技术能力,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换,达到乡村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目的。
二、技工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一)助力探索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找准当地最具特色的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到农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产业精细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2]。技工院校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行业敏锐度,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聚焦发力点,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其次,乡村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技工院校要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作为重点培育、扶持对象,发挥其对规模经营的示范作用,打造乡村产业集群,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二)加强人才供给与支撑
职业院校是为农村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将技工院校教育主动融入乡村教育规划,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新职教法提倡“举办面向农村的技工院校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这是技工院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一大契机。技工院校应有针对性地构建面向乡村的招生制度,即除全日制办学外,还需建立适应各种涉农培训需求的弹性学制,开展多层次、系统化的涉农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寻求突破,勇于打破涉农专业传统分类上过于细化的藩篱,如设置大农科种养殖专业、农产品加工专业、乡村服务与管理专业等;利用现有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结合乡村当地的设备、场地等可用资源,将技工院校教育办到“家门口”,为在村的职业农民、外出务工返乡群体、家庭妇女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让现有的乡村劳动力愿意学、学得会[3]。从而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三)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性作用。技工院校教育可以通过帮助乡村挖掘特色手工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绝活绝技传人等方式,将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组织到一起,活跃乡村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技工院校也可以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进行培训,帮助其将绝技、手艺转化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另外,技工院校教育要帮助乡村利用好公共文化空间,植入工匠文化和职业精神,以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升级,进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四)扎实开展针对性技术技能培训
技工院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办学思路,始终围绕市场发展,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优化规律,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技工院校教育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产业结构布局,科学设置专业侧重点,在增强岗位匹配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4]。技术培训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并根据当地一县一特色以及一乡一业等的特点,对农民进行分类培养。对于第一类来说,应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就林果、蔬菜以及牛羊等技术进行培训学习;而第二类则是根据当地企业以及工厂的属性,进行生产设备操作以及新技术应用等的培训;就第三类而言,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经营管理技术以及服务方法等的培训。此外,技工院校教育应建立专业化的调整机制,不断顺应农业发展,积极增设农业设施、技术以及加工等的培训项目。其次,职业课程学习期间可以引入学分制,对培训标准进行量化,并且设置必修或者是选修课程,对于必修课程来说,往往围绕通用语言文字以及政策法律等内容设置,而选修类则偏重于技术培训,要求农民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培训项目,在增强基本素质基础上达到所学目的。
(五)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技工院校职教中心所具有的师资、场地以及信息化资源等,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互联网+智慧助老、劳动力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等培训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提供综合治理服务,从而形成职继协同以及长短结合的新局面。为了更好地改善教学条件,技工院校应丰富资金筹措渠道,不断增加学校经费。此外,技工院校职教中心应加强与乡镇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乡镇学校提升学历与技能。还应该加强与城市院校或者是科研院所的对口合作,从而加大学历教育以及技术推广等的发展力度,完成劳动力转移以及社会生活教育培训等工作[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县(市、区)需对区域内的职教中心、成人教育中心以及老年大学等资源适当进行优化整合,并与技工院校、普通高校建立联系,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网络服务体系。
结语:
总而言之,技工院校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提升技工院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水平,相关部门需不断推进技工院校教育改革创新,搭建技工院校教育体系,实现城乡教育平衡化发展,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等,积极探索技工院校教育发展策略,创新技工院校教育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精准化,真正为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落细助力。
参考文献:
[1] 周勇标. 助力乡村振兴技工院校这么干[J]. 中外交流, 2021, 028(001):907.
[2] 李宗三. 浅析技工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 精品, 2020(6):1.
[3] 彭星. 助力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振兴[J]. 散文百家, 2019(12).
[4] 赵曼. 加强职业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