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记住乡愁》(第八季)为例
王奇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奇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记住乡愁》(第八季)为例[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792.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在这样一个 大环境下,有关三农主题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农村深度报道向我们揭示了乡村生存发展的规律, 逐步成熟的短视频平台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真善美。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 在新时代的中国,《记住乡愁》聚焦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以中国大江南北共六十个乡村作为叙事代表, 用独特的视角来勾画中国乡村之美,来讲述中国乡村致富的亮丽图景。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中国广大乡村 文化碰撞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家风古训的教诲,锻造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农业、农民的复兴, 造就了乡村振兴的伟大图腾。
关键词: 乡村振兴:纪录片;《记住乡愁》
DOI:10.12721/ccn.2023.157792
基金资助:

一、乡村振兴纪录片《记住乡愁》叙事的背景分析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重点之一。“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 ”。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其中农村发展作为全面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 农村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中国农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 战略的实施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巨量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乡村振兴题材 纪录片的创作。乡村振兴背景下,纪录片也随着时代洪流和国家政策的发展变化 而增添了新的内涵。乡村题材、乡村文化、乡村力量为纪录片的创作开拓了新的 前景。

《记住乡愁第八季》是中央宣传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局、广电总局、 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组 织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它将中国农村的扶贫振兴与农民的生活复兴巧妙的融合在 镜头语言中,以央视大平台作为传播载体,不仅让党的脱贫攻坚工作重现荧屏, 还增强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本文着眼于《记住乡愁第八季》的叙事研究, 旨在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画面等一系列符号工具将原初事实进行意义化的呈 现,为人们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策略和建议。

二、乡村振兴纪录片《记住乡愁》的叙事话语

纪录片叙事话语是指纪录片中用来讲述故事、传达观点和信息的一种特殊的 表达方式。“纪录片的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包括了语言符号和声音符号两大类别,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符号体系。 ”本章笔者将从《记住乡愁》的图像符号、声音 符号和画面色彩三大方面去阐释其叙事话语,从而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记 住乡愁》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画面和独到的音乐来打动受众,并最终扩大其传播效 果的。

(一)图像符号

纪录片图像符号是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视觉元素传达纪录片的内容,使观 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纪录片所反映的现实。“ 图像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叙事元素, 纪录片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事件、人物等,呈现给观众一个真实世界的 视觉体验。 ”在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八季中,通过生动的图像 符号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乡村振兴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八季的图像符号表现出了乡村振兴的核心, 使观众更深层次地了解乡村发展与保护的重要性。以下是这个纪录片的图像符号 分析。首先,大量使用了各种自然景观,如山水、田野、森林、河流等元素。这 些景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然且宁静的环境,表达出对乡村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这些景观也突出了乡村生态的重要性,提醒观众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纪录片中展现了大量的乡村人物,比如农民、手工艺人、牧民等。这些人 物形象代表着乡村生活中不同角色和行业的代表,也表达出乡村人文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捕捉,展现了乡村人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土地的依赖。这 些人物也呈现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继承。同时,纪录片中的建筑,比如 古老的庙宇、传统的乡村房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符号。这些建筑代表了乡村历 史和文化的传承,呈现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些建筑 也凸显出乡村人民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保护和传承。

总之,乡村振兴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八季的图像符号表现出了乡村文化和 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也提醒观众要重视乡村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传承。这些符号通 过纪录片的镜头和音乐,营造出了一种自然,宁静和感性的氛围,深刻地诠释了 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意义,向所有注重乡村文化和发展的人们发出呼吁。

(二)声音符号

首先,声音符号是通过声音传达意义和信息的符号,它可以在文化和语境中 产生特定的意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里说:“每一个声音都具有它独特的空 间色彩。同一个声音在小房间里、在地窖里、在空空的大厅里、在街上、在深林 里或在海上听起来都不一样。 ”《记住乡愁》是一部反映乡村生活、观念、传  统和文化的纪录片,每种声音都有自己代表的符号和意义。背景音乐在纪录片中 起到了强化气氛和表达情感的作用。在《记住乡愁》中,背景音乐多以传统的民 歌和乡村音乐为主,时间长短、音量变化和音调高低都用以表达不同情感,如激 昂、快乐、伤感等。(如表所示)在表达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时,纪录片中的背 景音乐更加突出,是这些意象的重要辅助。声音效果可以通过声音层次感,来增 强影片的表现力。《记住乡愁》中,最常见的特效是“环境声效 ”,比如脚步声、 杂音、鸟叫声等,它们可以强化音频层次的感知和乡村生活的真实感。另外,还 有“技术声效 ”,如故事的配音、场景的音效等,这些效果有助于纪录片的叙事 和情感表达。人声在纪录片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情感的表达,还表达 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思考。在《记住乡愁》中,人声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宣传、 仪式、交流等场景,它们代表着乡村人们的心声,是表达内在意义的化身。

音乐的存在,就像鱼儿有了水,纪录片也被赋予了灵魂,《记住乡愁》用最 朴实的声音,最贴近人民群众的音乐,打动了读者,打动了广大受众,凝聚着深 深的乡愁情节,乡村振兴的凯歌自此吹响。

纪录片《记住乡愁》背景音乐样表10.png

(三)画面色彩

从画面色彩来看,《记住乡愁》第八季是央视一部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纪录 片,通过展现各地风土人情,讲述渐行渐远的乡愁故事。在色彩方面,本季纪录 片呈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注重用色彩勾画出丰富多样的场景和人物,为观众带 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记住乡愁》栏目大胆运用鲜明的色彩,在第八季中,制 作组突出了各地的特点和风格,大胆使用鲜明的色彩,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如 在描绘西南地区的片段中,强调了高原上蓝天、白云、碧水的美景,为观众带来 了视觉上的震撼;而在展示东北地区的画面中,则注重运用银装素裹的白色和暖 黄色的灯光,营造出浓郁的东北风情。注意对比和搭配,本季纪录片在色彩运用 上,注重对比和搭配,以营造出逼真的画面氛围。《记住乡愁》第八季的制作团 队运用冷暖对比,使得画面的色彩更具张力,从而提高观众的观看兴趣。如在展 现冬日的北国风光时,以蓝色和白色作为主色调,然后通过家居火光和灯笼的暖 黄色进行点缀,使得画面的层次和细节更加丰富。如在展现美丽乡村的画面中, 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以及民居建筑的红砖黄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描绘 江南水乡的片段中,灰墙白瓦与青石路、水面相映成趣,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意境。 同时体现地域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色彩特点,《记住乡愁》第八季把握 住了这一点,通过色彩表达出各地的地域特色。如在描绘西北民俗的场景中,以 土黄色作为主色调,再运用摩陈粮食和服饰的鲜艳色彩,使观众沉浸在浓厚的西 北风情中;而在反映东南沿海地区的春节氛围时,则强调红色和金色的装饰,营 造出喜庆欢腾的氛围。纪录片中,总有一些画面的色彩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在 记录南方地区春节时,通过对美食、花卉、舞龙舞狮等景物运用鲜明醒目的色彩, 强调了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在反映北方地区孩子们拜年的场景中,以浓重的 红色为主,代表了浓郁的中国年味。一些地区因为自然环境或人文内涵,有其独 特的色彩,《记住乡愁》第八季专门捕捉了这些特色色彩,并将其运用在画面之 中,如西藏的碧蓝,内蒙古的金黄,黄土高原的土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记住乡愁》第八季在色彩方面的运用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胆的运用鲜明色彩,注意对比与搭配,体现地域特色,以及个性化的色彩风格 等。这些色彩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 验。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纪录片的拍摄水平,使《记住乡愁》更加具有 吸引力。

三、乡村振兴纪录片《记住乡愁》叙事策略优化分析

(一)创新传播样态,转换传播观念

以往的乡村纪录片往往态度“高冷 ”,属于“ 阳春白雪 ”型的艺术形式,观 众群体局限在少部分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经济回报较低,主要依赖于国家扶持。 当前主旋律纪录片制作精良,内容精美,具备大范围传播的能力。全媒体时代的 到来打破传统的传播环境,为脱贫主旋律纪录片走入大众视野提供广阔平台。乡 村振兴纪录片要把握主流话语权就应当创新传播样态,转换传播观念,利用全媒 体传播语境进行推广宣传,创新传播方式,优化传播语态,拉近与潜在受众的社 会距离,用极具“ 网感 ”的现代传播方式和手段将严肃抽象的主题生动化、具体 化,将农村脱贫、乡村振兴的故事传播到更多受众中去。

(二)布局新老媒体传播网络,扩大社会反响

当前互联网信息杂冗,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或仅在单一平台进行宣发会导致 纪录片因宣传不力而收视率低迷。如果《记住乡愁》仅仅依靠央视这一单一平台 进行传播,就不会形成应有的传播合力。目前影视作品宣传推广大多采用新老媒 体联动宣传模式,布局全媒体传播网络,各类媒体渠道大规模的宣传声浪营造全 民观影氛围,扩大纪录片的社会反响。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社交属 性扩大了公众的信息接收范围,为舆论引导提供便利条件。微博、抖音等娱乐性 质的社交 APP 用户规模巨大,这类弱传播壁垒的社交平台成为文化娱乐行业关注 的信息传播中心,乡村振兴纪录片应该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新老媒体联动宣传是是乡村振兴纪录片扩大观众范围,扩大纪录片影响力的重要 途径。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乡村振兴纪录片的共情传播,引起受众情感共鸣。脱贫、 振兴等主旋律纪录片中不仅要注意内容的客观叙述,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共情传播, 增强公众的情感认同。

总之,作为乡村振兴优秀纪录片代表的《记住乡愁》为以后农村脱贫攻坚纪 录片的叙事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应该在搭建立体化传播平台的同时, 不断创新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合理利用影视艺术化手法,在扩大传播效果的基础 上,提升受众的共情能力,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

结语

《记住乡愁》节目记录了中国农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走向自己向往的生活,诗  意的生活;展示着坚定而伟大的国家形象,传播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  精神理念。中央一号文件的最新公布表示,我们党始终把农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放  在突出的位置,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纪录片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记录乡村振兴  发展历程、反映新时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的纪录片毫无疑问将会掀起一翻创作热潮。 面对当前纪录片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乡村振兴纪录片的叙事如何破局,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要注意挖掘真实故事,用小视角切入,折射国家大政策, 以更为接地气的角度反观乡村振兴背后的时代特征,以此来打动受众。

注释:

①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 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2022 年第 4 期,第 8-15 页

② (匈) 巴拉兹·贝拉(Bela Balazs)著. 电影美学[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 社, 2003.09.

③ 黄昌林著. 电视叙事学[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06.

④ 倪祥保,邵雯艳著. 纪录片 观念·手法与形态[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4.06.

王奇文(1997.1.30)男,汉族,湖北人,湘潭大学,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广播电视方向,邮编:41110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