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育人价值的理论探索
申利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申利杰,. 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育人价值的理论探索[J]. 地理研究进展,2022.2. DOI:10.12721/ccn.2022.157011.
摘要: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贯穿德育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德育思想”教学理念,并依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及年龄等特点,深入探究教学内容,从而发掘适宜学生的德育教育信息,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并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地理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十分重要。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高效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构建高中地理新课堂。
关键词: 育人价值;德育教育;高中地理
DOI:10.12721/ccn.2022.157011
基金资助: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以可持续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意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索及相互交流,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开展情况

当前,推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各学科的教学趋势,各学科教师都在积极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及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展德育教育具有许多优势。就目前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开展情况来看,一些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理念的作用。许多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开展德育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未能充分在课堂上引入德育教育。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应试教育理念仍然存在,虽然一些教师已经开始结合德育教育进行课堂教学,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部分教师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把握不足,教学时痕迹化明显,说教式德育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缺乏一定的体系,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二、在高中地理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地理自然之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搜寻优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我国风景优美的大好河山,并使学生在对地理风景进行思考的同时提升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地理环境保护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讲解。第一,要结合实际的环境发展状况,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第二,教师要利用现有的地理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例如,在《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解水土流失的危害,等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再导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案例,使学生明白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不合理的土

地利用及植被破坏造成了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理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环境保护的讨论学习,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

(二)依据地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情怀。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对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对地理事物也有同样的影响。教师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地理教学现象时,要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地理事物,积极引导学生对运动的本质进行探索,发掘其固有的辩证唯物法。教师要让学生对物质的运动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对问题进行观察,使其在面对地理问题时自主探究和分析根本原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展示我国的地理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要讲述我国地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危机感。例如在教学鲁教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时,教师要对东北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并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优化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结合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教师应向学生讲授本地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地理情况更加了解,从而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努力学习,并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例如,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教师可以引入本地的实际农业生产状况与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对当地经济的重要影响;还要引导学生对如何改善本地农业生产状况进行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建设自己家乡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时,可以利用主题明确的图片以及视频、具有深刻意义的涂鸦漫画、富有真情实感的影视资料、生动有趣的地理故事、优美的诗歌等,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把德育教育渗透于地理教学当中。

(四) 开展课后实践探究

高中地理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开展一些与教学知识相关的课后实践探究活动,实现德育的有效性渗透,为学生提供更开放的活动探究空间,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以及提高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

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实际学情,合理设计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巩固学科能力以及增强核心素养。比 如,在教学“自然资源与人类”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立足教学内容进行课后实践探究任务的设计,要求学生对当地水资源分布情况展开调研,同时基于此尝试性地提出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策略。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解,便能感受到现实中水资源污染情况的严重性,进而对教材中的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实现德育的全面渗透。

 (五) 有效关联理论与实践

随着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逐步推进,学生所积累的地理理论知识也会日渐丰富,学科综合能力也在稳步提高。基于此教学背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更多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关联,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机会与平台,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并且在实践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与道德意。对于教师而言,则要有意识地将教材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展开教学引

导,保证师生互动的良好联动性。比如,在教学“城市空间结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搜集与自己所在城市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课本所学,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有效关联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能力,并且在巩固理论认知的同时,使学生对生活的城市有更深的了解,深化对城市的情感,实现乡土地理教育,达成德育有效渗透目的。

结语:在向学生传授基础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开展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地理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从而成长为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校银.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张淑娟.试论高中地理育人价值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下),2016(02):45.

[3]朱元高.综合育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下),2015(07):1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