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县级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县域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阵地。
一、县域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
(一)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近年国家倾注资金基本上都用在了职业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改善,因地方政府匹配能力较弱,教学实训设备设施更新相对滞后。
(二)服务发展能力偏弱。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受培训资源整合不彻底、专业师资紧缺影响,送教下乡、科技扶持、服务跟踪等方面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发展能力亟待提升。
(三)科研能力明显不足。受专业师资紧缺、实训设备匮乏、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高等元素的影响,县域职业教育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有效的激励手段,科研保障不足,使县域职业教育在科研能力方面明显不足,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及时转化,不能很好地推广和应用。
二、推动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需要。县域职业教育学校多承担着社区教育学院、老年教育和指导乡镇村屯社区教育学校和教学点的职能,在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担当着基层播种者的重任。
(二)农业增产增收的需要。县域职业教育学校多开设涉农类相关专业,具备一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对指导农业从业者如何高效种养殖,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比如我市9个县(市)的职教中心学校,均成立了为农服务小分队,公布“为农服务110”,积极开展农业种养殖技术指导与服务。
(三)农业科技推广的需要。县域职业教育学校在粮食生产、畜禽生产、农机维修、新作物新品种推广等领域有着先天的专业优势,加之与涉农高校良好的协作关系,对高校的科研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供了基础平台。比如我市的9个县(市),分别与我省的东北农大等涉农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县级人民政府依托县域职教学校与省内高校和县域重点产业企业共建二级产业学院5个,基本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格局。
(四)乡村人才振兴的需要。县域职业教育学校与高校联接紧密,专业师资优势突出,在县域经济发展各领域以及乡村治理、医护康养、幼儿教育等乡村振兴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阵地功能作用,是其他教育类型无法取代的。我市有5个县(市)与高校共建5个乡村振兴研究院,致力于乡村振兴紧缺人才培养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研究实践。
三、推动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实施高校对口支援行动,聚集涉农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对照涉农专业优势与乡村振兴需求,成立产学研用中心与,研发推广转化现代农艺新技术新品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二)提升服务”三农“能力。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政策、责任和监管体系,建立人才培训、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的相关标准和以县域为节点、职业院校为中心、企业为重点的服务三农发展新机制。组建科技服务队,选派科技特派员,为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提供“靶向”技术服务。进一步整合县域职教资源,打造一批技术技能积累高地,将技能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
(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实施科技推广,送教下乡,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立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人才技术技能培养培训。
(四)实现农科教紧密结合。通过县级职教中心学校将职业教育触角延伸至乡镇,能够零距离地发挥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的作用,开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通过产学研协作,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成果,深化农业、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扎实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使科教兴农找到具体的实践形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五)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校企、校社深度合作,打造涉农类职教集团,构建“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进一步强化供需对接,实行订单式、菜单式和项目制培训,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实现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步发展。
鉴于目前县域职业教育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具体实际,职业教育应为农业的发展持续输送高标准的新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满足新时代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