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企业运营泛指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整个过程,伴随企业日常生产生活而出现的各阶段组成部分,涉及到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及控制,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一切企业运营的实施,多种类技术的注入更赋予了企业运营更大的动力,同时也为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挑战。
1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管理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其中包括生产、经营、规划、协调等诸多方面,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保证各个环节得到相应优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尤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促进ERP和CRM处理系统广泛普及,将其与企业管理相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协调企业生产和经营之间的关系,能够为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采用人工智能管理方法,还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比如,企业构建云计算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信息管理水平,降低服务管理费用,并且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而言,管理方法更为简便。另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决策是否科学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状况。而利用人工智能管理方法,能够深入分析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寻找内在联系,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一方面可以从根源上规避人为因素产生的干扰,另一方面能够为企业经济活动顺利实施提供充足保障。
2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落后,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
思想决定思路,观念影响行动。企业信息化管理要想有序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对信息化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过,受“重生产、轻管理”的传统观念影响,许多企业负责人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他们的目光还集中在业务拓展、市场营销上,信息化管理不受重视。一些型企业虽然与时俱进,加大了信息化建设投入,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沿用的却依旧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应用范围有限,信息化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一些企业虽然积极进行了信息化管理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缺少经验,他们直接照搬照抄了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与企业发展需求不符,信息化管理理念和管理环境还不成熟。
2.2企业管理机制落后
导致企业管理机制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落后,安于现状,没有危机意识;第二,虽然部分企业认识到了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创新的管理想法和模式,但是执行效果不尽人意;第三,企业虽然管理人员众多,但是没有决定者,在落实管理工作中谁都想管事,但是出问题后谁也不愿承担责任和风险,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基层人员不知该听谁的好。
3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优化的有效措施
3.1安全环境体系构成要素
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安全环境等四个方面,其中安全环境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所指的安全环境主要是指安全生产环境,可以说安全环境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心里和行为,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所谓的安全环境可以这样定义:安全生产环境是指保障安全生产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环境因素、安全布局、生产设备、防护设施、安全阵地、宣传与可视化管理等方面。本文从安全生产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系统梳理和归纳了企业安全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安全布局、生产设备、防护设施、作业岗位、安全可视化、安全阵地、安全宣传、安全资料与档案、安全科技与创新、安全信息化等。
3.2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标准
安全生产标准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础,企业想要建立起更符合自身发展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就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科学的安全标准。在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形势和生产特点结合实际的企业运营制度,更好地判断各部门和各环节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标准,进而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此外,企业在管理模式制定和优化过程中,还需要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结合,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出既符合国家安全规定,又能满足自身安全发展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推动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融合发展。
3.3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作业人员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操作,对企业生产安全产生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时,需要对作业人员影响因素的可控性进行提升,对安全生产意识和规范其操作进行提升,保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案一丝不苟地有效贯彻实施。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需要强化企业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意识,确保管理者全面有效落地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以此来培养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其次,在进行实践时,管理人员需要全面遵守以人为本理念,以此为基础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引导培养,使其作业人员对安全生产要求进行全面实践。再次,构建针对性的培养机制,依据生产环节安全隐患和作业操作标准,培养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还应对以安全生产理念为核心的宣传工作进行完善,营造适合的工作氛围或环境,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
3.4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信息化管理质量
信息化管理不仅具有专业性,还具有复杂性、技术性,它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想提高信息化管理质量,企业首先要解决专业人才短缺、人才培养等问题。这也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认清人力资源规范管理的重要性,重视管理队伍建设。然后,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引进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改变信息化人才紧缺的状况,优化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构成。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职业能力,激发他们的信息化潜能,促使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掌握信息化手段,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为了提高内部管理质量,企业还要将监督、考核、激励制度应用到人才管理中去,用制度管人,营造优胜劣汰、奖优惩劣的环境,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结语
当前社会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因此,在今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优化和完善,通过对安全管理机制进行设计和补充,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进行优化和改善,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快速有效创建,并且依托于丰富的流程和高效的操作落实,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安银实,张云华,奚晓音.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前景与趋势[J].通信企业管理,2020(01):20-23.
[2]康昊,沈学东,王军.从永恒之蓝勒索病毒事件浅谈企业网络安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10):141-142.
[3]焦贝贝,周杨.2020年中国网络安全服务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信息安全,2020(1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