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体系研究
宫玉玲 郭韦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宫玉玲 郭韦江,.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体系研究[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4.1. DOI:10.12721/ccn.2024.157802.
摘要: 发展乡村旅游,是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带动农村人口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开发是以“三农”资源为依托,由国家、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经营、服务乡村的旅游业形态。乡村旅游作为服务业和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对乡村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积极影响,能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助推乡村振兴。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法,借鉴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研究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DOI:10.12721/ccn.2024.157802
基金资助: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乡村旅游发展体系研究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总趋势是: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个性化休闲时代到来,乡村旅游产品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乡村旅游出现了以下特点:乡村旅游的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许多地方往往共同规划、协调发展,以全村、全镇、全县范围来做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取得差异化优势,各个村镇实行诸如“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深挖潜力,精心设计,打造精品,使乡村旅游呈现出特色化、精品化的特点。周秉(2021)概述了乡村旅游的评价原则和方法,余芯茹(2014)和翟媛(2008)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等方面,对国外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陈珍(2015)通过不断的研究,分别为自然环境、政策、经济和社会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对持续提高乡村可持续性发展旅游开发,稳定和规范乡村旅游市场有着一定的意义。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对特定行业或地区的旅游评价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刘婷婷(2018)从综合管理角度提出一个符合自身特征的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实现对乡村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评估。钱慧逸(2016)针对开发建设无序的问题,县域旅游村落体系规划从旅游用地类型补充及旅游设施配置两方面实现对于乡村旅游建设活动的管控和指导。从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到,乡村旅游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数量虽然较多,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问题有:(1)关于发展农家乐的用地性质问题;(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金投入和规划不合理;(3)乡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4)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单一。

3、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乡村振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标准,农村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评价也应该以此为依据,构建新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利用 CNKI 检索“乡村振兴评价指标”,选择相关论文 14 篇进行综述。从振兴角度来看,张雪等(2020)、陈秧分等(2018)、张挺等(2018)等以乡村振兴“20 字方针”为依据,将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五大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因地制宜地分析不同地区一级指标的内涵与目标,有针对性地下设不同的二级、三级指标,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而郭翔宇等(2020)则在 20 字方针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业农村优先及城乡融合发展指标项,形成了由 6 个一级指标、21 个二级指标、55 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具体测算了全国和地方层面的乡村振兴水平与进展情况。从区域层面来看,费绍金等(2021)、沈剑波等(2020)分别选取长三角地区、中部六省等部分地区进行多省域评价;杨阿维等(2021)、周栋良(2019)、屈楠楠等(2021)分别以西藏、湖南、新疆为例实证分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体系研究析了单一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周平等(2021)、窦志红(2019)则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山东、辽宁等省份的村庄进行研究,挖掘乡村振兴的潜力与效度。还有一些学者对乡村振兴的专项进行研究,如张松梅(2021)、贾晋等(2018)、王磊玲等(2021)、游磊(2008)、汪鸿鹏(2020)、 侯睿(2020)、彭成(2020)、王振强(2019)分别从产业振兴、乡村治理、城乡关系、乡村振兴评价、乡村旅游等方面开展评价。从研究的现状中可以看到,随着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乡村振兴评价体系也日益丰富,但现有的研究总体上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 3 方面问题:1、碎片化成果多,系统性成果缺乏。2、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单薄。3、政策解读多,理论概括不足。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的评价体系构建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周秉. 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21.

[2]余芯茹. 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

[3]翟媛. 乡村度假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4]陈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刘婷婷. 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6]钱慧逸. 乡村旅游发展为导向的县域村落体系规划研究[D].东南大学,2016.

[7]张雪,周密,黄利,等.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的评价及路径优化——基于辽宁省调研数据[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482(2): 97-106.

[8]屈楠楠,郭文强,武赛龙. 新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现度测定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7(6): 80-85.

[9]张挺,李闽榕,徐艳梅.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8, 34(8): 99-105.

[10]费绍金,陆海霞,纪燕霞,等.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 绥化学院学报, 2021, 41(9): 23-26.

[11]陈秧分,黄修杰,王丽娟. 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6): 201-209.

[12]周栋良.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9, 6(3): 60-64.

[13]贾晋,李雪峰,申云.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 财经科学, 2018, 368(11): 70-82.

[14]王磊玲,邢琪瑄. 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1, 34(2): 29-35.

[15]游磊. 福清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6]]汪鸿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20.

[18]侯睿.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现状[D].青岛科技大学,2020.

[19]彭成.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白城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20.

[20]王振强. 山东省金融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9.

作者简介:宫玉玲(1997-),女,汉,山东济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郭韦江(1998-),男,汉,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