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赵春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赵春颖,.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 地理研究进展,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28.
摘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些地理核心素养诠释了地理课程的主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评价方式的创新,既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又是高中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基于教学实践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以“水循环过程”内容为例,总结了一些地理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综合思维
DOI:10.12721/ccn.2022.157028
基金资助:

引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地理课程的主旨和基本教学理念。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南通的实际情况提出地理教学策略:整合教学思路与评价思路;教学流程设计结构化;利用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设计阶梯式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建构结构化认知思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教师应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水循环过程”教学中,教师把情境主线确定为江苏省南通市之旅,并以此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向学生呈现“濠河州志”史料,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类型。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利用自制的实验仪器让学生模拟水循环。通过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学生可以完成“绘制海陆间水循环图”这一任务,并顺利描述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教师向学生呈现图文资料,让学生明白南通崇川区的主要水问题——内涝和污染。然后,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怎样利用水循环原理解决崇川区的水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解决城市内涝的一系列措施,通过呈现节制闸照片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利用闸门治理内涝。关于水污染与水循环问题,学生一般会凭直觉给出“畅通河网”这一解决措施。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五山景区独立水系建成》的影像资料,结合南通地势和“濠河州志”史料,用幻灯片呈现沿江大潮小潮的图片。这些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推测出解决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利用水循环原理引江治污,从而实现水与人的和谐发展。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阶梯式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问题的层次性,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水循环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每个学习环节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在每个学习任务中设计主问题与子问题。通过设置“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问题,让学生得出水体类型;通过“濠河属于哪类水”“地球素称‘水的行星’,为什么还会出现水危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模拟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及环节,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系列子问题,并对问题加以细化,从而降低问题难度,保证学生的讨论效果;“你还能补充现实水循环过程中的环节吗”“主要是什么能量来驱动水循环?用简练的专业术语描述”“试说明塔里木河与长江分别参与了水循环的什么类型和环节”“举例说明人类能对哪些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这些问题既层层递进,又符合现实情况,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意识到尊重水循环规律、利用水循环原理可以造福人类。在地理教学中,阶梯式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利用地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从行星到地球,从海洋到陆地,再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高中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而且与生活联系密切。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实践场所可以不局限在校内,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利用地理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富有趣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在“水循环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模拟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在已有的研究或教学中,有的教师利用大烧杯模拟,有的教师把塑料薄膜覆盖在平底盆口进行模拟,其缺陷是实验时间较长,课堂演示效果较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并组装了一套实验装置:将五块透明有机玻璃加工组合成一个长方体敞口容器;用一块有机玻璃作为隔板,置于容器中间,将容器分割成加热室和冷凝室两个部分,隔板上方留有便于水蒸气通过的空隙;用一张白口铁皮作为上层盖板,冷凝室上方的铁皮盖板上铺有冰块;把电热水壶放在加热室,用于产生水蒸气;在冷凝室中斜放一块有机玻璃,水蒸气在此冷凝形成径流现象。学生利用这个实验装置,在十分钟内就可以完成模拟,实验现象明显。通过水循环的模拟实验,学生可以理解水循环的原理,为后续解决城市水问题建立问题解决模型。与户外考察实践活动相比,模拟实验能将宏观现象微缩化,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地理知识。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恰当而有效的地理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比较完整、规范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认识自然以及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四、建构结构化的认知思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依赖于课堂教学中知识向素养的转化,而认知思路的结构化则是实现这一转化的有效途径。结构化的水平决定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在“水循环过程”教学中,笔者将整堂课设计为情境再现、建构模型、应用模型三个环节,并分别通过资料欣赏、实验模拟、建模与应用三种形式来建构“水之旅”、建模水循环、解决水问题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相结合,在每一项学习任务中给出教学流程图,使学习内容具有结构化和外显化的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思路。教师对结构化的主问题与子问题进行了设计,以江苏省南通之旅这一情境为主线,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地理核心素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结论: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阶梯式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升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建构结构化认知思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周越武. 在高中地理综合性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浅谈[J]. 读写算,2021,(15):63-64.

[2]梁大文.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合作学习设计与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1.

[3]穆冬梅.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J]. 求知导刊,2021,(22):80+8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