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学校所要培养选拔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有了更多的严格要求,不仅只要求他们学习成绩要好,更多的要求他们可以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念来解释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可能发生的现象。地理学科也一直备受老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反观目前传统的中国地理学科教学方式,俨然不能够达到教学标准。为了进一步不断提升我国高中地理的综合教学技术水平、激发高中学生积极学习中国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成绩,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改进地理教学方法,转变落后的地理教学方法观念,寓教于乐、动静完美结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充分调动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学生高质量高效的完成地理学习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1核心素养含义
1.1区域性含义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区域认知能力通常是指根据认知和实际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类别、不同功能和领域的过程。学生应学习和总结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识别它们,促进区域发展,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2实践性意义
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观察和地理调查能力,而且是测绘、地理实践问题讨论、教材编写等要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展示。学生必须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地理工具,利用地理知识设计自己的实验地理方案,包括观察、记录数据、总结经验、解释地理问题等。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2.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掌握学习兴趣
动机也就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在推进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唯有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高中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通过观察、调查、交互式交谈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未来的地理学科教学中,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各种需求,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引导学生们对自我的认识,只有当一个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重要、有成就、有能力时才有主动地积极去参与学习。高中地理囊括了许多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单纯依靠死记硬背会产生很大的学习困难,这必然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地理学习方法,找出一套学习地理的方法,如:应用气象口诀记忆《二十四节气》,利用气象对比记忆方法,可准确记忆南北半球的不同气候变化,利用气象归类方法,可记忆一些气候性质相同的湖泊、河流、岛屿等内容。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我们在高中地理专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个高中学生如果都能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能使自己高中地理学习成绩显著地稳步提高。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制定新的学习计划。
2.2合作教学提升学生兴趣
以高中地理专业必修课《荒漠化的防治》探讨荒漠化问题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地理思维水平,教师可以创造开放的地理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和分析问题,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手段是什么?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复习教材,以便提出自己的假设。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全国发展的了解,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3优化书设计
地理学科板书教学中各位地教学设计者还非常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具体的教学难点问题,使地理学科板书充分发挥和更好突出其自身整体应有的教学功能优势和重要指导教学作用。一是注意如何确保地理学科教材内容板书设计与地理学科教材内容板书整体上的想象相符和吻合。教材内容板书是进行教学教材板书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决定设计数学教材内容板书时,要严格遵循采用多种形式为教材内容提供教学服务的基本原则,不能为了盲目追求教材形式上的美观、色彩,而使教学板书上的教学内容要求显得失真,或者暴露遗漏某些教学基本知识或难点的要点。教师要正确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课堂板书设计形式,并且能使其保持基础知识的教学系统性和内容完整性,使课堂板书设计更具有教学价值、教学意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效果。二是板书的书写与教师讲解内容要密切相互配合。有时教师可以边讲边写;有时可以先写板书,然后,师生一起分析;甚至还有板书原则是先由教师进行分析、归纳,再书写板书,具体采用哪种板书形式需要教师视教学的实际需要而作决定。三是正确处理好教学板书设计与教材运用的密切关系。要想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除了要求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教学经验外,还要在课前认真做好地理教师的尝试。老师在进行板书教学时也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时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数量的增减和调整,但在教学内容上要讲究教师板书的内容与完整性。
2.4联系现实生活,培养人地协调观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关键技能和优秀素质的教育,鼓励终身个性化教学。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实践生活,使学生把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产生人地协调的观念。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展示中国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断变化的视频,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我们地区地理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再加上对大城市的宣传活动,使学生对全国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居住空间的相关要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了解,充分认识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特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而不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照搬,切实培养学生的和谐观,加强学生基础学科的培养。教师必须精心创造一个地理环境,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使用的环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地域特点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辩论、实验观察等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提问、分析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创造一个环境:"你是否有一个合理规划的城市供水设施?你学校的绿地?抗震减灾科学?"等问题,学生们将很快与合理的想法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来提高自我价值。
结语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教育研究、实施和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教师必须根据高中的基本教学技能,创新和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感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区域感知和地理实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得和学习高中地理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罗金虎. 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措施探究[J]. 考试周刊,2021(28):141-142.
[2] 苟宏亮.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21(4):97-98.
[3] 潘洪斌.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措施[J]. 考试周刊,2020(5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