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不同的学科中,都有功能主义流派这一说法,并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有了布朗、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等人,所以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和人类学的功能主义才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说在某些地方,这两个学科间有着“同源同根”这一理念。从此以后,这两个学科都出现了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它们同时推动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本文接下来会阐述和比较这两个学科的功能主义各自的反思和发展以及它们的渊源。
一、早期渊源
早期,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功能分析,还把功能分析和因果分析理解为两者各自具有解释力。并把这一思想体现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他通过对澳洲原始部落的图腾信仰的了解,对宗教进行切入,把宗教具有的规范性社会、集体意识的强化、和社会的更合度作为功能的必备条件。使得后世的功能主义被涂尔干的“唯社会论”、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思想直接影响。
拥有着两次法国留学经验的拉克利夫·布朗,通过对功能主义思想的不断学习,与林诺夫斯基一同传承了涂尔干的功能主义思想,他们的代表作《安达曼岛人》更是扛起了开创人类学的功能主义时代的大旗。然而,布朗与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有着天差地别。前者和后者有着两种不同的核心概念,前者是“结构功能论”,后者是“文化功能论”。后者强调了功能和需求,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前者是涂尔干的思想传承,它认为文化现象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早期的功能主义阶段,我们至今都能认识到人类学和社会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从塔克特·帕森斯听马林诺夫斯基的课堂中也能发现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和涂尔干等人对功能主义的思想理念。
二、社会学对功能主义的反思
早在1950年,结构功能主义就伴随着帕森思《社会行动的结构》的出版确立了在社会学中的地位。然而在1960年,美国进入了动荡时期,结构功能主义具有保守性、反个人主义等问题也逐渐显露。社会学家们也逐渐的感受到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无力,对结构功能主义开始进行反思。
罗伯特·莫顿作为帕森思的学生,是最早一批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反思的。与他的老师不同,他从对早期的人类学功能主义的反思中发现功能主义的有三个假设性的问题:统一性、普遍性、完整性。除此之外,他还做出早期功能主义有着“存在就即最好”的一种假设,这使得其出现了片面性。如早期功能主义不注重文化中消极的一面,只注重积极的一面。这造成了早期功能主义没有很好的区分“客观后果”和“主观态度”,仅局限于显示功能这一层面,而忽略掉了隐藏功能。最后,他也对此作出了完善和补充,但从客观上看早期功能主义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之后,学派林力带来了他对结构功能主义反思后的新兴理论,如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等。其中社会冲突论讲述了米尔思对权力和阶级变化的批判;达伦多夫对结构功能主义的认识。结构功能无法有效的解释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论中鲜明地展示出来。而社会交换论则对功能主义中忽视个人,过分关注整体的问题进行批判。符号互动论则比较注重符号和个人。
因此,我们能看出1960年到1970年社会学术界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个体的反思。在1980年之后,西方社会进入了平和时期,杰夫里亚历山大重新整合前辈们的思想,促进了新功能主义的发展。他通过梳理经典和当代理论,经验和理论整合在一起,舍弃了传统的实证主义。正是因为这一举动,亚历山大的社会学又被其他人叫做文化社会学。
三、人类学对功能主义的反思
早在1940年,人类学就开始了对功能主义进行反思。被特森于1936年发表的《纳文》作为人类学反思功能主义的标志,讲述了一个叫做“纳文”的人,他的思想独道而行超乎常规有着属于自己的仪式与他处在的社会文化和结构完全不符的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人类学要从社会结构、情感和文化的层面来思考,而不单单是看它们的某一个内容。
1960年,列维·斯特林劳思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诞生,它不再是属于功能主义,而是其他学派对功能主义的看法。列维学习神话学达20余年,对近900个神话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列维·斯特劳思相信文化深层的结构可以指导人类做出某种行为,他这个想法开辟了对人类学功能主义的另一种是全新的认知。自次以后,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家对功能主义人类学进行了大面积的否定。如对其创建的传统田野名族的想法进行否定、对其写作和解释的权威性也做出否定。
总的来说,人类对功能主义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内部的反思、其他学派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四、总结
在某一方面,对于功能主义的反思,因它们“同源同根”,这两个学科都有很多相同点。如两个学科都批判功能主义的保守性、都注意到了功能主义存在某些忽视个人的缺陷以及都具有时代的标志。而从另一个方面,人类学和社会学有着不同的思考点和研究对象。从而造成了两个学科间又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如社会学对功能主义批判后又有了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的诞生,但由于其学科自身的伦理道德原因,造成了新功能主义不完全的复兴。
总之,曾在功能主义中被称为“唯一范式”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理都有利于我们去深刻了解功能主义,并且通过对两学科的功能主义反思的整理,我们还可以突破现在对功能主义的认知,并且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贝尔特(葡)费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铭铭.功能主义人类学的重新评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44-50.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晋.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超越——一个中西比较的时间[J].社会科学,2006(7):42-52.
作者信息:
李雅婷,女,1999.03.16,河南省郑州市,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硕士,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