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需要为归宿。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以学生关注的话题和面临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相关要求与标准,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高中地理生活实践活动开展的作用
(一)开阔学生的视野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得到了教师的高度关注,通过活动教学的方法,努力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地理学习和思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落实,需要针对各类有趣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而且各类地理事物的研究和知识的呈现,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实践活动的组织、应用,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从旁辅助,根据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感悟,以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成长的压力,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不错的成果。
(二)提高教学水平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涵不断丰富,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传统的教育工作开展按照题海战术进行训练,看起来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应用,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全新的认知,在长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加强了知识积累。
二、生活实践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发展人地协调观念人地协调观
即为人们对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秉持的正确价值观,这是地理学中研究主题的核心。对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而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引领他们根据自身生活经验研究地理问题,发展他们的人地协调观念,使其与自然和谐相处。
比如:在开展“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反映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视频,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视频内容说出身边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过度开矿、滥砍滥伐和大气污染等,使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过渡: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单纯依靠科技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其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和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询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哪些人的共同努力?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哪些尝试?提示他们继续结合生活经验作答,使其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二)巧妙引用生活素材,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指的是学生运用综合的观念与方法来认识地理环境,属于思维品质与能力的一种。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主要由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部分构成,由于学生们生存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条件或组合下,自然与人文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教师需巧妙引用身边的生活化素材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使其学会从整体视角动态、系统、全面地分析与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同人类的关系。
例如:在讲授“城镇化”过程中,教师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本地城区规模在不同年代的地图变化情况,讲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大家知道什么是“城镇化”现象吗?指导学生根据身边的城市的变化这一生活素材思考与交流,引领他们总结出城镇化的概念,即为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接着,教师罗列当地城市人口数量、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以及用地规模的生活化素材,告知学生城镇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第二个是重要指标,使其知道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随后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探讨城镇化的意义,使其综合研究当地“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内部关系,训练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来说,知识本身就是活动、思维与动作的三维融合,教师不仅需帮助学生高效率地积累地理理论知识,还需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至生活实践的能力,使其可以使用地理知识分析与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实施“地貌的观察”教学时,教师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材料、图表等明确观察地貌的顺序,通过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貌观察中的主要内容,使其初步掌握观察地貌的方法,让他们知道观察好地貌能够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特别是农业耕作与交通建设。当学习完课内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当地的地貌,使其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平地、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这样教师由课上教学顺利延伸至课下,为学生提供亲自接触生活、调查当地地貌的机会,并撰写出报告,同学之间相互传阅,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把握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另一方面需注重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之间的结合点,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与无限热情,有效提升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南.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以长白山为例[J].科技视界,2015(33):55-56.
[2]林仁菊.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生活化探析[J].学苑教育,2016(13):23-24.
[3]陈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2):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