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6111FA燃机余热回收与综合能源利用系统研究
齐佳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齐佳伟,. PG6111FA燃机余热回收与综合能源利用系统研究[J]. 能源学报,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448.
摘要: 本文研究了PG6111FA燃机余热回收与综合能源利用系统。首先介绍了PG6111FA燃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分析了其在联合循环系统中的优势。随后,重点探讨了余热锅炉的设计原理和优化策略,包括换热面布置、蒸汽参数和给水系统的优化。在综合能源利用方面,研究了热电联产系统的设计,分析了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并评估了其经济性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 PG6111FA燃机;余热回收;综合能源利用
DOI:10.12721/ccn.2024.157448
基金资助:

引言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重要课题。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发电领域应用广泛。PG6111FA燃气轮机以其高效率、低排放的特点,在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1]。本文旨在研究PG6111FA燃机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探讨其在综合能源利用方面的应用潜力,为提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PG6111FA燃机主要技术参数

PG6111FA燃气轮机作为通用电气公司开发的F级重型燃气轮机,其技术参数反映了其在性能和效率方面的优势。该燃机的额定功率约为75MW,压气机压比达到15.5:1,具有较高的热力循环效率。燃机的排气温度约为600℃,燃气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为余热回收系统提供了充足的热源。排气流量约为220kg/s,为余热锅炉的热量传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PG6111FA燃机的热效率超过35%,在同类型燃气轮机中处于领先水平。在环保方面,其NOx排放控制在25ppm以下(15% O2干基),满足严格的环保要求。

3.PG6111FA燃机余热回收系统设计与优化

3.1余热锅炉设计原理

PG6111FA燃机的余热锅炉设计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和传热学原理,旨在最大限度地回收燃气轮机排出的高温烟气中的热能。余热锅炉采用逆流换热原理,通过合理布置受热面,实现烟气与水/蒸汽之间的有效换热。设计中需考虑烟气温度、流量、成分等参数,以及水/蒸汽的物性变化,确保各换热单元的温度匹配和热负荷分配最优。此外,余热锅炉的设计还需权衡传热效率与压力损失,以在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保证燃气轮机的正常运行。

在PG6111FA燃机余热锅炉的具体设计中,采用了双压无补燃卧式自然循环结构。高、低压系统分别包括过热器、蒸发器和省煤器,通过级联布置实现了对烟气热能的分级利用[2]。自然循环设计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运行可靠性。无补燃方式虽然限制了蒸汽参数的进一步提高,但简化了系统控制,降低了投资和运行成本。卧式结构有利于减小锅炉占地面积,便于安装和维护。

3.2余热回收系统优化策略

余热回收系统的优化是提高PG6111FA燃机联合循环效率的关键。首要策略是优化换热面布置,通过精确计算和模拟分析,确定各换热单元的最佳位置和尺寸。这包括调整高、低压过热器、蒸发器和省煤器的相对位置,以及优化换热管束的结构和排列。同时,采用先进的翅片管技术可显著提高换热效率。另一重要策略是蒸汽参数优化,通过提高蒸汽压力和温度,增加热力循环的热效率。然而,这需要在效率提升与设备成本、材料限制之间权衡,找到最佳平衡点。

此外,给水系统优化通过优化给水泵的性能和控制策略,可以实现给水流量的精确调节,适应不同负荷条件下的热量回收需求。引入再热循环可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但需要考虑其对系统复杂度和成本的影响。最后,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监测系统,如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预测,可以实现余热回收系统的智能化运行,在不同工况下保持最佳性能。

4.PG6111FA燃机综合能源利用系统研究

4.1热电联产系统设计

PG6111FA燃机热电联产系统的设计旨在实现电力和热力的高效协同生产,充分利用燃机余热,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系统设计以PG6111FA燃气轮机为核心,结合余热锅炉和抽汽凝汽式汽轮机,形成完整的热电联产机组。在电力生产方面,燃气轮机直接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同时其高温尾气进入余热锅炉产生高、低压蒸汽,驱动汽轮机进行二次发电。热力生产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利用汽轮机的抽汽,二是利用余热锅炉产生的部分蒸汽。系统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电热负荷特性、季节性变化以及用户需求,合理配置抽汽量和参数,确保在不同工况下都能满足电热需求。此外,设计中还需考虑调峰能力,通过调节抽汽量和补燃等手段,实现电热负荷的灵活调节。

热电联产系统的关键在于热力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根据热用户的分布和需求特性,设计合理的供热管网,包括一级网和二级网。一级网主要负责将热源站的高温热媒输送至各热力站,二级网则将热力站的热量分配给终端用户。在管网设计中,需要优化管径、保温材料和敷设方式,降低热损失和水力损失。同时,考虑引入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实时负荷需求和网络状况,动态调整供热参数,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此外,热电联产系统还可以与区域供冷集成,通过吸收式制冷机将热能转化为冷能,实现冷热电三联供。这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增加了系统的经济性和灵活性。在系统设计中,还需考虑环保因素,如低NOx燃烧技术的应用、烟气处理设施的配置等,确保系统运行符合环保要求。最后,通过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热电联产系统的智能化运行,在保证供能质量的同时,最大化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4.2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PG6111FA燃机综合能源利用系统的效率分析主要从一次能源利用率、热电比、系统能效和综合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一次能源利用率反映了燃料中化学能转化为有用能量的程度,对于PG6111FA燃机热电联产系统,这一指标通常可达80%以上,远高于常规火电厂。热电比是衡量系统热能与电能输出比例的重要参数,影响系统的运行策略和经济性。PG6111FA燃机系统的热电比可根据季节和负荷需求灵活调节,通常在0.5-1.5之间。系统能效则综合考虑了电效率和热效率,采用等价发电效率法进行计算,可以更全面地反映系统的能量转换能力。

综合能源利用率的计算需要考虑系统的多种输出形式,包括电能、热能和冷能。对于PG6111FA燃机热电联产系统,其综合能源利用率通常可达85%以上,在三联供模式下甚至可以超过90%。效率分析还需考虑系统在不同负荷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变化。通过建立详细的热力学模型和热经济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运行性能。这些模型不仅考虑了设备的特性曲线,还包括了环境温度、湿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可以确定影响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为运行优化和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4.3经济性与环境效益评估

PG6111FA燃机综合能源利用系统的经济性评估主要涉及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和收益分析。初始投资包括设备采购、安装和辅助设施建设等,通常比单纯的燃气发电系统高。然而,由于系统的高效率和多种能源产品输出,其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燃料成本是主要运营支出,但天然气价格的波动会影响系统的经济性。维护成本则相对较低,得益于PG6111FA燃机的高可靠性和先进的预测性维护技术。收益方面,除电力销售外,热力和冷能的供应为系统带来额外收入,显著提高了投资回报率。通过计算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可以全面评估系统的经济可行性。敏感性分析还可以评估燃料价格、电价和热价变动对经济性的影响,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环境效益评估主要关注系统的排放特性和资源利用效率。PG6111FA燃机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相比煤电,大幅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通过先进的低NOx燃烧技术和烟气处理设施,系统的NOx排放可控制在25ppm以下,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温室气体方面,由于系统高效率和天然气的低碳特性,每单位能源输出的CO2排放显著低于传统火电厂。此外,系统的高效率也意味着更少的燃料消耗和更低的资源开采压力。水资源利用方面,相比传统火电厂,PG6111FA燃机系统的用水量大幅降低,缓解了水资源压力。

参考文献

[1]谢敏,叶佳南,何知纯,等. 考虑碳排放和混合燃烧特性的氢混燃机精细化建模及应用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3, 43 (11): 4319-4340.

[2]史伟,陆怀谷,周珊,等. 基于电力和燃气互补控制的综合能源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J]. 浙江电力, 2021, 40 (12): 3-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