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理论支撑
于蕴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于蕴华 ,.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理论支撑[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1.7. DOI:10.12721/ccn.2021.157065.
摘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要想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法律治国的力度和强度。因此,本文以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其理论支撑。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支撑
DOI:10.12721/ccn.2021.157065
基金资助: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中央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法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中央领导人民实现法治的集体智慧结晶,推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法治中国建设。它是新时期寻求中国法治的关键点,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法治的理论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内涵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内涵,可以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得出,其主要是涉及到了“六个坚持”。

第一,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国内环境越复杂,改革的任务越艰巨,社会主义者的开放和现代化就越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用法治思想和法治手段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加强执政,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制化,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法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第一,要始终坚持我的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政治保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国际国内政治环境越复杂,改革的发展任务越艰巨,社会主义者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就越困难,因此,在这种复杂情况下,我们必须用党的法治治理思想和其他法治治理手段不断巩固我们党的领导执政地位,加强领导执政,提高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执政治理能力,确保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完善我国党的领导执政体制和党的工作管理机制,推进我国党的领导工作制度化、法制化,确保党的路线重要方针政策依法治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第二,人民群众是坚持法治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法治是以人为本的,依法保障公民权益是我国推进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将积极应对新的需要和期待,系统研究解决公民在法治领域表现出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也要着眼长远,打好法治基础,落实好法治力量,打好法治动力,建在实力之上推动法制建设更加成熟、更有针对性,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长期的制度保障。我们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革命实践中探索法治道路,借鉴国外法治的有益经验,为在全球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只有实行法制化管理,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规范和协调国家治理体系,尽可能达成社会共识。在实践中,在大斗争、大工程、大事业、大梦想的推进中,要更加注重法治,尊重法治,充分发挥法治稳定预期和长远利益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法治,才能面对巨大挑战,抵御巨大风险,克服化解巨大矛盾的巨大阻力。 

第五,共同努力推进国家依法治国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一个法治文明国家和社会法治和谐社会,这仍然是一项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依法规范确立政府行政执法权力使用规则和行政权限,规范政府行政执法决策程序,加快规范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弘扬严谨统一的政府司法行政文化,提高政府司法行政公信力。要继续加强全国青少年思想法治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提高我们全体全国公民的思想法治道德意识和自身法治道德素质,结合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的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坚持积极推动社会科学民主立法,解决社会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矛盾和悬而未决的法律问题,做到公平、尊重国家法律。深化刑事司法行政问责监督制度机构改革,加强对刑事司法行为制约的有效监督,完善司法社会公正和经济法治,努力做到让全国人民广大群众在所有刑事司法审理案件中都能感受和得到公正和公平,加快探索建设健全规范高效的社会监管执法体系,坚决严厉打击不法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全国城乡更加安静,让人民群众更加舒心。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内涵远远不止以上叙述的内容,其内涵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不断扩充,但是从目前来看,其内涵主要是包含以上六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的理论支撑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

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如何建设法治,经历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波澜壮阔历程,随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法治强国的相关内涵已经逐渐明晰。

正是在习近平民主法治发展思想的正确领导下,党中央加强了对我国建设民主法治中国的政治领导,习近平的习总书记讲话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法治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的最根本有力保障。全面从严治国,不是通过削弱其对党的领导,而是通过加强和不断改善其对党的领导,不断逐步提高其以党的领导依法民主执政领导能力和政治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大力推进中国法治、建立现代法治等几个重要历史问题首次作出重要决定,这在我们整个党的法治历史上,在新中国法治历史上,在整个世界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史上都已经是第一次,党的十九大也首次提出了新历史时期大力推进我国法治的新目标任务和法治制度的新设计,2018年3月,随着党中央和国家机关体制改革方案的不断深化,全球法治中央委员会特别是中共中央的决策和决策协调机构,负责高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促进和全面监督全球法治的实施。习近平习近总书记亲自出席担任全会主任,为中央加强对中国法治建设大局的集中统一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中国法治中国法治建设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能力保障。 

正是在习近平的法治思想下,中国法治建设的战略发展越来越清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球法治的一系列战略协议,一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2035年内基本完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本世纪中叶,中国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位一体”是指法制、法治、法治共同推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依法治国和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状况。有效实施法治制度,严格的法治监督制度,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律制度。这套战略协议为全面法治提供了高层次的科学设计、路线图和建设设计。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创新与继承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种具有很强学术理性的科学理论形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以及其他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等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伟大体系,这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法治理论体系在范畴上是系统的统一,在逻辑上是有机的联系,在实践中是有机的结合,体现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完整的体系。 

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充分继承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法学理论、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基本立场,以科学发展观和方法,全面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新时代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中国法制的精髓和古今中外思想家、法学家的智慧。从权力的限制与权利的保障、人权的尊重与保障、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法治的现代化等方面,考察了古今中外许多法律问题,并随着法律文明的进步趋势,提炼升华了理论观点,科学阐释了法治与改革、万物融合论、古今融合论、永续完整论等法治与政治关系的一些重要关系,在法治与法治与德治之间,在法治与人权之间,在维稳与维权之间,在法治与理性之间等等,体现了包罗万象、古今融合的广阔前景,维护性和完整性的理论特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法治强国的理论支撑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习近平的法治思想,这个思想是我国进行法治强国的行动方针,起着目标指引、微观调控的巨大作用,其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法治思想,这是我国进行法治强国战略规划的基本依据,保证大的方向不会错。

参考文献

[1]唐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0.

[2]张文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 党建研究,2020,(04):14-16.

[3]李林. 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 中国法学,2019,(03):5-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