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也不可忽视,环境问题的加剧已经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也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成为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为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空间衔接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
1.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现状
我国的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较少,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时,缺乏全局观念,致使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不适配,引发了一系列资源利用问题,使得我国的资源问题逐渐加剧。基于此,需要积极开展土地资源规划工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有效规划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问题。在近些年,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并为土地资源整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的是增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在不断努力之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还有部分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思想认识不足,致使在进行土地资源开发时不仅存在不合理之处,还未能考虑环境问题,致使同时引发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成极大威胁,对生态文明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影响。
2.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方法
为能推动生态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设置了生态保护边界线,即生态红线,环境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同发展,即是基于生态红线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目的是在不突破生态红线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开发。同时,为了保障土地规划的空间管制效果,推出了“三界四区”计划,其中的三界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扩展边界、禁止建设边界和规模边界。四区指的是可建区域、允许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和禁止建设区域。在对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进行空间衔接时,需要将“四区”的基本划分要求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2.1在空气环境质量方面的空间衔接
根据区域功能的不同,可依据空气环境的质量要求对功能分区进行具体区分,其中的一类分区为包括自然保护区以及名胜风景区的特殊保护区域;二类分区包括商业区、居民区以及工业区等;三类分区为特殊工业区。上述分区的功能不同,对空气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于一类分区而言,其是自然环境为主,很少进行人工开发,相对来说空气环境的承载力偏大,为能达成保护空气环境的目标,在进行土地规划时,需要将此分区划定为禁止建设区;于二类分区而言,其人工开发力度较为适中,空气环境的承载力劣于一类分区,为使该区域的空气环境得到保障可以将其划分为限制建设区域;于三类分区而言,其人工开发力度偏大,但空气环境的承载力偏弱,进行土地规划时,要根据开发实况对其建设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其中重度开发的为允许建设区,存在开发失衡问题的则为有条件建设区。
2.2在地表水环境方面的空间衔接
依据地表水环境的质量,可以将其分为五大分区:1)一类分区指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源以及源头水源;2)二类分区指的是有大量水生物栖息的水域,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与珍贵水生物栖息的水域等;3)三类分区指的是淡水鱼、虾等生活的水域以及二级保护饮用水水源;4)四类分区指的是与人类直接接触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娱乐用水和工业用水;5)五类分区指的是农田灌溉用水水源以及园林灌溉水源。一类分区因存在人工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地表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强,进行土地规划时,为了避免对该区域的水环境构成威胁,需将其划分为禁止建设区。二类分区相对于一类分区而言,其无论是人工开发程度还是水环境承载能力均较为适中,进行土地规划时,考虑到均衡水环境的因素需对建设区域进行一定限制。三类分区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且存在人工开发失衡的问题,为此将其列为有条件建设区。四类水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工开发现状与三类分区相似,同样被划分为有条件建设区。而五类分区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属于允许建设区。
2.3在声环境方面的空间衔接
将声环境质量要求作为依据进行区域分类,共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以疗养院为典型代表的康复疗养区,其功能特点决定了对声环境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进行土地规划时需要避开此处,将其列为禁止建设区;二类是以学校、住宅为主的功能性分区,其对声环境的要求仅次于康复疗养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对其建设区域进行有效限制;三类是商业区和贸易区等,对声环境没有较大要求,属限制建设区;四类是工厂和工业区为过度开发区域,声环境较差,为允许建设区。
3.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空间衔接的成果分析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下,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环保规划的空间衔接效果得到有效保障,起到了增强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有效消除了二者的矛盾问题。通过多年的努力,引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使得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以及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其中土地沙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土地资源质量明显提升。以土地资源利用为例,进行农业生产时,引进了现代化农田技术,不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还对农业耕地资源进行了集约化利用,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威胁,强化了农村生态环境。以生态环保为例,我国推出了多项政策倡导社会生产中秉承绿色生产和节能生产的原则开展一系列生产活动,同时综合考虑资源利用因素,促进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结语: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倡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同期开展和协同发展,争取通过实现空间衔接平衡土地利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达成双赢目标。这要求相关人员能够持续关注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从中发现二者的联系,并找准切入点,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目标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京.生态文明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的衔接[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8):143-144.
[2]敬宝红.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04):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