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土地开发治理效益分析
石磊 杨亮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石磊 杨亮彦,. 定边县土地开发治理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与应用,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057.
摘要: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作为耕地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定边县土地资源丰富,北部风沙滩区土地资源辽阔,区域内土壤沙化松软、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域内土地资源辽阔,发展规模化、精细化农业生产经营得天独厚。通过土地整理,将形成配套较为完善的田面平整系统和田间道路系统,极大提高了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确保当地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实施后,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也合理增加了区内的基础设施,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减少灾害、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效益分析;土地治理;粮食安全;耕地
DOI:10.12721/ccn.2022.157057
基金资助:陕西地建集团内部科研项目

引言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作为耕地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以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机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补充耕地方式,扩大补充耕地途径,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补充耕地投入[2]。

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现实需求。通过项目的实施,直接增加耕地面积,田块规模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用地结构更趋合理,为实现机械化耕作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土地平整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实施,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气候效应,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使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性发展[3]。项目建设发展了大面积耕地,可迅速扩大种植面积,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群众收入。通过土地开发,配套水利设施,完善道路和防护林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强化了主导产业优势,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4]。

1 研究区概况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研究区位置介于东经107°14′51″~108°22′26″,北纬36°48′58″~37°53′16″之间,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县地势总体为中南部白于山高隆,向南北两边逐渐降低,海拔在1302~1907m之间。多年平均气温9.0℃,七月份最高,多年月平均气温23.0℃,一月份气温最低,多年月平均气温-7.3℃,气温年较差为30.3℃,平均日较差在10.3℃~14.9℃之间。气温分布为北高南低,年极端最高气温37.7℃,年极端最低气温-29.4℃。无霜期141d、绝对无霜期110d。土壤分10个土类,18个亚类,31个土属,99个土种,主要有黄绵土、风沙土、淤土、黑垆土、盐土、草甸土、潮土、栗钙土、棕钙土、沼泽土等土类,其中黄绵土、风沙土和淤土所占比例较大。

2 土地整治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也合理增加了区内的基础设施,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减少灾害、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5]。

(1)项目区内土地开发为耕地,降低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了人为干扰,项目区内的自然植被逐步被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取代。但是,通过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开发建设,区内用地布局整齐,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有所增加,使得项目区景观趋于完整化,提高连通性。

(2)项目区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灌溉的合理利用,不仅大幅提高了项目区的植被覆盖率,也能在一定程度改善区域小气候,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3)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工程开挖、机械碾压破坏原有的表土和植被,破坏当地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工程施工也会产生噪音、粉尘以及废渣等。但在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区将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景观效益和环境效益。

2.2 社会效益分析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土地整理,将形成配套较为完善的田面平整系统和田间道路系统,极大提高了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确保当地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实施后,农田基础设施将会更加完备,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将逐步增强,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的稳定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项目实施后,可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地减轻了就业压力,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

2.3 经济效益分析

整理前项目区总耕地面积为19.0693hm2,项目区农作物以春玉米为主。由于项目区内尚无系统的输水设施,灌溉尚不能得以充分保证,农业生产抵御旱灾能力较差,作物年产量极不稳定。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区耕地面积为81.9668hm2,培肥翻耕后,产出水平有所提高,约420kg/亩。根据市场调查,近年来玉米售价为2元/kg。根据当地多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当地农业生产平均投资情况为:春玉米种子费50元/亩、化肥农药150元/亩、电费300元/亩、人工及管理费春玉米300元/亩。

1740470176147407.png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实施后,当地农业生产年净增加产值达42.66万元,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相当显著。

2.4 耕地质量分析

耕地质量评价是对耕地的各个要素如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以及与耕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阐明耕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对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后果[6]。

通过项目实施,新增水浇地面积63.9326hm2。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7],综合分析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化验报告)、灌溉保证率、灌溉水源等因素,评价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等级。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不低于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平均水平(表2)。

47.png

1740470310738660.png

3 讨论

通过对农用地进行综合整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复垦、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等措施,要逐步解决乡村地区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问题,进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拆建补偿、新村建设、土地平整、生产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等,做好上述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目前,这项工作局限在政府包办的层面上,造成很多项目资金短缺,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科学合理地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使土地整治整合工作具备可持续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1] 郑秋月,姜广辉,张瑞娟.基于乡村地域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70-76.

[2] 刘晶,金晓斌,徐伟义,杨绪红,曹帅,徐翠兰,隋雪燕,刘敏,周寅康.江苏省耕地细碎化评价与土地整治分区研究[J].地理科学,2019,39(5):817-826.

[3] 秦晓莉.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8, 30(02):53-62.

[4] 董县中.豫西南浅山丘陵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南召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3018-13020+13050.

[6] 贺胜年,史志乐,王升.多维贫困视角下土地整治的减贫成效评价[叮.农村经济,2019(4):47-55.

[7] 王芳.基于GIS的兴安岭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