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育财政政策的提出可以看出我国对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视性。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国家在全面贯彻和实施教育财政政策,帮助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可以接受教育,同时还能减轻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压力,促使城镇居民的教学支出相对应减少,进而实现国家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的根本目的。在财政教育政策的实施下,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除了原本的学校教育以外,校外教育体系也不断完善。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城镇居民教育支出面临的影响因素相对增多,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是积极,也可能是消极,想要保证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合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非常关键。基于此,深入研究教育财政背景下的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财政的作用
教育财政政策的实施促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有更为充足的经费支持,教育行业可以处于更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中。教育财政除了增加对教育行业经费支持以外,还对这些经费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促使这些经费得到统筹性的管理,极大程度上提高资金利用率。教育财政有助于教育资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这些因素中存在诸多变量,这些变量集结在一起,并不断地进行重组,构成了教育发展过程中千变万化的客观现实。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不断变化的现实,要求教育财政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因时因事地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使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富有效率。教育财政对城镇居民教育支出产生的影响也是双向的,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基于积极影响方面,教育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发展减轻了众多城镇居民教育本身的教育支出,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也有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1]。消极影响则是促使教育消费膨胀更为严重。因为补习班、家教课逐渐增多,许多家庭将学生的空闲时间全部转变为学习时间,部分家庭的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高,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教育财政背景下的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
(一)教育财政投入资金
教育财政背景下国家介入到教育支持当中,虽然教育财政倡导国家在教育行业中投入更多的资金,然后不同地区、学校获取的教育经费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许多地区也存在教育财政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教育财政投入资金不足就会导致城镇居民教育支出没有相应的帮助机制,许多家庭的教育支出仍旧增加家庭的生活压力。近几年一直希望教育财政投入资金可以相对提升,然而现有存在的许多教育问题也并不是一味提高教育财政投入资金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单纯性的提高教育财政投入资金反而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2]。良好的基础教育投资机制是政府和家庭双方相互协调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财政投入资金可以弥补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不足,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升高,因此合理评估教育财政投入资金也是国家在实施教育财政政策中重点考虑的问题,资金投入合理性能够更好地规范城镇居民教育支出,保证支出的科学性。
(二)教育财政资金分配
教育财政中不仅强调了投入资金的数额,同时还包含对财政资金和资源的分配。良好的分配制度不仅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财政资金以及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实现公平、公正的目的,进一步降低分配矛盾和冲突的出现。教育财政资金分配是教育财政政策的重要职能,合理制定财政政策使得财政资源和家庭资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才能推动教育更好的发展[3]。教育财政资金分配同样会影响到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如果在分配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城镇居民教育需求,居民自身的教育支出就会相对减少,这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财政实施的核心目标。想要保证城镇居民教育支出更为合理,教育财政实施过程中就要注重政资金分配,促使两方面可以相互协调,教育财政更好的弥补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存在的不足,最终实现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三)学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教育财政背景下,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逐渐完善,这对校园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校外教育机构的纯盈利机构,再加上城镇居民教育焦虑的逐渐严重,校外教育机构获取的经济效益逐渐增多,而校园教育是相对公益性的教育平台,再加上相关教育政策约束,学校能够获取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教育财政背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公益教育以及非公益教育之间存在的差距,以至于许多学校开始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学校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促使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大幅度提升。教育的产业化必然导致产业的主体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4]。当学校不再以一个单纯的公益事业单位出现,而以盈利为目的的时候,学校所考虑的就不再是怎样为更多的人带去更好的教育,而变成了怎样利用手中掌握的教育资源去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这就导致乱收费现象非常普遍,学校的学费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教育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为了减轻众多家庭的教育压力,然而学校学费的提升反而促使教育问题仍旧存在。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相比,自身存在非常明显的教学资源优势,教学体系也更为完善,整体的专业性相对较高,并且学校是所有学生能够获取学习证明的唯一正规渠道,这种情况下,学校学习是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环节,所以学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是城镇居民不可避免的教育支出,而教育财政背景激化了公益教育以及非公益教育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学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情况愈发严重[5]。
结语:
教育财政背景对校外教学组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补习班、家教课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完善,这也就导致了教育消费膨胀。城镇居民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他人,将孩子的休息时间都安排了补习班、家教课,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质量,这是教育财政政策实施的缺点。教育财政背景中衍生的影响因素,不仅没有达到减少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目的,反而导致校外教学组织不断增多,促使城镇居民产生教育焦虑,不断地在教育方面支出更多,这种情况下,国家反而应该注重宏观调控,消除教育财政背景中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保证居民教育支出合理,适当缓解学生压力的同时,打造更为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我国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支出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民办高校学生家庭现状调查[J].产业科技创新,2020,12(13):109-110.
[2]陈雨丽.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9(02):135-136.
[3]周雪涵,张羽.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05):110-117.
[4]邹昕.循化撒拉族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01):28-31.
[5]覃利春,沈百福.城乡居民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式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03(0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