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直接影响生态平衡及环境质量,为了扩大林地的覆盖面积,应该加强造林营林作业。针对北方林业造林而言,需要重视造林方法的合理选择,科学明确造林营林流程,依据实际需求选择适用性较强的造林方法,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北方林业常用的林业造林方法
1.1播种造林法的实际应用
播种造林方式在造林营林中的利用率较高,此种方式的实际应用具体指从林木的幼苗时期开始培植,对种植环境提出较高要求,包含气候变化、土壤条件、自然环境等,应该优先选择有利于苗木生长的环境,并配合利用大面积种植的方法。为了保证种植质量,需要选择光照、水分、土壤养分充足的区域进行种植,此外,合理选择苗木,以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的品种为主。通常有多种播种方式可供选择,包含块状播种、穴播、撒播、条播等,做好播种前种子的消毒处理。
1.2分殖造林法的实际应用
分殖造林法通常以树木的枝杈、根为主进行种植,具备操作流程简单、效率高的优势,但是在后期的林间维护工作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林区林木的成活率。分殖造林法无需种植人员在幼苗阶段投入过于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植作业效率。实际的工作流程从整地作业开始,利用充足的水进行土垄浇灌,积极采用覆膜的方式落实分植作业,待苗木长出叶子后需要及时撤掉覆膜。
1.3植苗造林法的实际应用
植苗造林方式具体指移植种苗,此种造林方式的应用优势是能够保证种苗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完成移植作业后,应该提高对种苗维护作业环节的重视,确保种苗养分的充足,为快速生长提供坚实基础,此种造林方式对种子质量、土壤条件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种植效果。此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较高,涉及到大量的资金、资源,适用于种植面积较小的造林工程中。
2.林业造林方法在造林营林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2.1合理选择造林树种
开展造林作业时,第一个步骤是选择树种,为了保证树种可以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种植人员应该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以此为依据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从而在保证成活率的基础上强化经济性。与此同时,种植人员应该提高对阔叶树种的重视,科学明确种植数量,增强土壤环境优化意识。由于阔叶类树种在生长的过程中,自身能够发挥维护土壤水分的作用,并且腐烂的叶子可以作为苗木的肥料,为树木的快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所以在此类有机肥料的作用下,有利于提高树木的生长能力和抗逆性。在林间树木数量不断增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生长环境的改善,构建良性循环系统,进一步达到平衡区域生态系统的目的。
2.2科学明确造林时间
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在春季或者秋季开展植树造林作业,在北方地区,春季和秋季的温度较低,可以降低树种自身水分的蒸发速度,为后续的移植作业提供坚实基础,促进种苗的健康生长。部分地区还会选择在冬季进行造林作业,此种环境下需要合理控制种苗的温度,避免发生冻害等威胁苗木正常生长的情况。在明确了种植时间后,优先选择良好的天气条件进行种植。
2.3全面落实造林整地
开展造林整地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全面整地、局部整地方式的有效利用,合理划分整地区域,如果种植地块是块状区域、带状区域,则应该应用局部整地的方式;针对需要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区域而言,积极选用土壤翻垦的方式,此种整地方式称为全面整地,在平原地带体现出较强的适用性,如果是在山地中进行整地,可以应用带状整地方式,合理控制边长在0.3-0.5m的范围内,若整地范围相对较大,可以选择1.0m的边长。针对块状整地方式而言,通常有三种形式,即鱼鳞坑、穴状、块状,作业人员应该结合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合理选择整地方式,从而保证造林整地作业质量。
2.4有效运用造林栽植方法
具体栽培方式主要是在土壤中挖掘地穴。一般地穴直径在50cm 左右,深度控制在40-50cm,底部需相对平坦才算符合要求。而不同树种对于种苗之间的种植距离,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杉树的行距参考值为1.7m×2.0 m,密度则可在3 000株/hm 2;胡杨的行距大致在 4.0m×2.0m 左右,密度可为1200株/hm2 ,不同树种对其生长的环境要求各异。种植人员在科学把握树种行距和密度等指标的情况下,还需注意保持种苗的根部生长能力,提高其对干旱及水患的抵御能力,栽种的深度不宜过大。如果树种的生长周期1年,则按照科学标准,其栽入土壤的部分应为整个植株的 1/3,高度在40cm 以上才可。
2.5加强林间养护管理
优质的林业资源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对带动地方经济方面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养护工作是必须且必要的。技术人员可在借鉴和研究行业先进技术方面加大力度,根据具体条件开发适合的种植技术,将整个种植环节科学化管理,提升树木的生长质量与环境维护能力。养护管理过程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科学制定与完善造林考核机制,同时做好造林地的清理工作,通过割除法、化学法对林地杂草、垃圾进行清理。此外,还可以结合媒体资源,加大林业资源养护管理宣传力度,从而保证营林造林效率。
2.6加强营林信息化建设
我国的国土面积大,林业种植面积较大,所以林业部门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林业部门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应加强电子设备以及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林业面积过大,一旦在森林中出现火灾等险情后,林业人员很难及时发现,错过最佳的抢救时间。如果将电子监控引入森林管理体系中,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图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该技术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迅速发现火情。红外技术对温度的高低有着极高的灵敏度,所以管理人员也可用这种技术来监测火情,发现火灾的速度会非常快,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对森林内部着火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作用极大。无人机监控技术可以帮助管理或救援人员了解到一些卫星无法拍摄到的隐蔽地区的情况,能够大大提升管理人员对森林的了解程度。通过科学应用信息化手段,有利于保障营林工作的有效开展,工作人员要科学进行实践研究,高效应用信息化手段,以加强营林管理能力。
结语:通过分析工作实践经验,本文针对北方林业造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为营林作业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依据。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营林作业水平,加强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为苗木创设良好的生长环境,以保证林木成活率和健康生长,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威,程前.北方林业造林方法在造林营林中的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0,11(10):2.
[2]于涛.造林营林中北方林业造林方法的运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