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若是对一件事非常感兴趣,就会投入百分百的热情。趣味教学法打破了以往枯燥的口头讲授教学,可以指引学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因此,要想全面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结合新课标要求,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采取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趣味教学法是一种新时期产生的教育方式,将其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
一、趣味教学法的概述
趣味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趣味教学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手段的方法,是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而进行改进的教学方式,其更加看重生动性、高效性。趣味教学法的本质是通过多种方式,借助多样化的资源,指引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知识,并让学生能做到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地理课堂趣味教学主要是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趣味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趣味教学法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能应用,但是根据每门学科的差异,在具体应用原则、策略、侧重点上也存在一定差别。地理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本身具备极强的区域性、空间性、复杂性及动态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也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特征来选择素材、资源,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在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的同时,保持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总体来说,初中地理教学中采取趣味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地理兴趣,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设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对教学活动进行趣味化设计,使教学活动可以更加具备创新性、启发性。教师要在课堂上借助风趣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指引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以此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初中地理趣味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进步。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学生口头讲述地理知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为主。这种方式太过单调,也不足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学生而言,需要用心去倾听一节完整的地理课,且在课后温习消化所学知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学好地理课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性,繁杂的地理知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枯燥,学生一直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听老师讲课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应当开展信息化的地理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化的地理小视频、地理生活场景图片、自然风光旅游剪辑等内容,构建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活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
(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较强,他们也喜欢一些谜语或者是游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谜语或者游戏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比如,在教学“水资源”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谜语“一种东西真奇妙,无形无色无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竹篮装它全漏掉”,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猜谜兴趣。在讲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结合具有特色且趣味化的词组“南腔北调、南水北调、南船北马、南橘北枳、南枝北枝”等,借助这一文字游戏,让学生对北方地区以及南方地区的民风习俗、人文地理以及自然景观等的差异做初步了解,由此也为学生探索形成南北自然差异的地理因素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巧用地理趣闻知识,引起学生兴趣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很多知识都是有规律的,但是很抽象,不容易记住。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更容易对生动形象的故事产生兴趣,老师在教学时可以用一些地理小故事来辅佐学生记忆,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更容易记住[2]。在地理知识的授课中,都会讲述各种世界之最。比如世界最南边南极,最北边是北极。在大家的印象中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在非洲,在赤道边界,因为太阳照射的时间长。但是老师可以通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告诉学生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美国死亡谷,最高温度为56.7度,打破学生的认知。这种趣闻小知识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更大,这才是地理教学的目标。
(四)精选教学素材
新时期下,教材已经不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唯一素材,地理学科本身的开放性、综合性决定了其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社会生产,这也需要教师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教学素材。初中地理教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趣味教学素材,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同时还可以指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自身的学习情感。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挖掘时事热点中的教学素材,将其引入到课堂上,全面拓展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的提升。教师讲解《西亚》的知识时,可以根据中东地区的热点事件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结合自身学到的知识分析中东地区的地理形势,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中东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水资源稀缺,指引学生在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充满情感,富有激情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情境下,要用不同的情感去描述。优美的语言能让人愉悦开心,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讲述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时,老师应带着澎湃的心情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首诗,表现诗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时同学们就会对泰山有一种景仰的态度。在讲地震前,用悲伤低沉的语言说2008年5月12号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也是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同学们就会对在地震中受伤、死亡的人表达一种同情,也会急切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地震?怎样才能在下次地震来临之前做到有效地预防?在地震发生之后通过什么措施才能把伤害降到最小?在充满感情的语言带入下,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样的知识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体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刚开始接触地理,部分学生并不能完全地投入对地理的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激发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趣味化课堂教学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学生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老师,才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海霞.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天津教育,2020(28):96-97.
[2]刘如林.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天津教育,2020(21):132-133.
[3]吕名.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