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系列战略的发展阶段[1],包括终止农业税(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建设美丽农村(2008年)、新型城镇化(2012年)、脱贫攻坚(2015年)和乡村振兴(2017年)。在此背景下,中国农村取得了显著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了绝对贫困[2]。在农村发展的历程中,我们认识到了发展是硬道理,也逐步认清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三大发展阶段:从为了金山银山去改造和征服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乡村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4]。乡村振兴发展中,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绿色可持续的理念,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一)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戒力度[5]。强化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完善财税和投资政策
建立健全相关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引导作用,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等给予财政资金倾斜支持。对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项目给予补贴。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三)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导农业科技资源向农业绿色发展和智慧农业方向倾斜,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推广,加快建立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健全可持续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重点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交通网络体系、安全供水设施及供水工程网络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网络体系、乡村绿化美化网络体系等,逐步实现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的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
二、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农业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农业是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取得积极进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不到位、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但目前农村仍是生态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
因此,农村亟需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首先,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投资服从回报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修复;其次,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加强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再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和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最后,加强绿色投入品管理,推进农用化学品减量增效行动。
三、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使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6]。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对水源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域等敏感区域,要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对规模化养殖场要实施雨污分流,实行达标排放;对规模较小的养殖场和畜禽散养户要采取改造粪污处理设施等措施,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要实行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等生态修复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措施,稳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行森林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执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措施,切实保护好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大对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7]。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和特色产业等方式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森林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措施,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系统质量提升行动等措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结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村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中国农村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落实环境资源保护政策、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农业、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及修复能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地用好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拓宽农户收入来源,使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