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畜牧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保工作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态养殖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养殖既能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又能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养殖理念概述
生态养殖是未来水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生产中,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取代了传统的人工饲养和管理技术,并在一定条件下,对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的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在人为的条件下,模拟出更加适宜于水产生长的自然环境,提高了水产的品质,增加了养殖的经济效益。而在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生态养殖技术,也可以弥补传统养殖观念上的不足。养殖户在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养殖品质,以实现渔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并将各类疾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提高水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具有高效、绿色、低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点[1]。
2、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生态养殖模式将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养殖期间加大对于畜禽动物生产、动物疫病控制等多个环节的把控,同时做好当地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分析,做好污染处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整体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必须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关注,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国早期的畜牧业发展中,只注重生产,而忽略了生态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饲料的质量也会大幅度下降。
目前,随着国家对畜禽养殖和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对养殖产业和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并采取了生态养殖模式,极大的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进行养殖工作中,下级饲养者也应当充分合作,主动回应这一思想,并在工作中贯彻实施具体的发展措施。只有如此,我们的畜牧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进而提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2、现阶段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1人口压力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目前的发展已基本稳定,但是,人口数量巨大,对牲畜生产的需求也较高。此外,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对食品质量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势必增加对我们国家的天然资源的大量使用,同时也给我们的畜牧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2.2水土资源匮乏
畜牧业发展与我们生态状况密切相关,我国幅员辽阔,但是由于人多,人均耕地资源不足;由于受自然、人等多种原因的制约,畜牧业和谷物播种的耕地将会每年都会下降。过去,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注重生产,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障,致使草原面积持续萎缩,沙化、盐碱化问题日趋突出,土壤侵蚀日趋严重,草地生产力逐步降低,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其人均水资源非常短缺。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和严重,发展畜牧业不仅要用到大量的淡水,还要用很多的水来清洗养殖场地,这是当前的农业生产必须面对的问题。
2.3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不足
当前,要使我国的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科学依据和创新性的科学依据。尽管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但因为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科技并没有真正的投入到生产和使用之中,所以科技的转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此外,我国的农业生产企业因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的缺乏,致使新的畜牧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很困难。
3、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1种草养畜技术的应用
高质量的牧草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目前,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高品质牧草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为此,必须加强对牧草的技术投资,以保证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高质量的牧草,可以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并能有效地降低饲养中的添加剂。该方法既能降低饲料成本,又能有效地控制饲料中的农药残留,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生态养殖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垃圾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机处理以及化肥的形式涵养草地,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2]。
3.2林下生态养殖技术
在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中,圈舍的建设不仅要投入巨资,而且在饲养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森林生态养殖技术,即在一些森林中进行森林生态养殖,从而降低饲养费用;同时,牲畜也可以在森林里吃水果和昆虫,然后用合适的食物来喂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家禽的需要,才能提高家禽的整体品质。另外,畜禽粪便可直接用作森林植物的有机肥料,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强化疫病防控
为了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疫病的防治,并在生产的同时进行动物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疫苗接种方案;同时,要加强对畜牧疾病的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并做好兽药和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以保证动物的健康,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合理运用生态修复技术
农业生态恢复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通过特定的、特殊的农作物来控制和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逐步减少或消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在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作物品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肥料,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业肥料的用量。具体的治理方法是:调节和控制土壤酸碱度,改变土壤养分和含水量,从而控制和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此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强、成本低、技术成熟等优点,但其弊端也很明显,耗时较长。对土壤进行物理修复,最常见的方法是深耕、去土、改土。在化学修复中,最常见的有两种方法是化学浸出法和稳定法。
3.5加强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基层队伍建设
生态养殖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基层组织;从而可以强化家畜的饲养管理。密云区有一支农村防疫人员,但是工资低,而且没有统一的工作标准。另外,由于从事生态养殖、畜牧业的农户分布较为零散,防疫员必须长途跋涉、早出晚归,为生态养殖与畜牧业进行防病、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防疫员不愿意、不想干、敷衍了事。要激发防疫员的工作热情,就必须保证防疫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的工作稳定下来,从而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6因地制宜做好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工作及杜绝形式主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重视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坚决杜绝一切形式上的一刀切,以免影响到农户的经济效益,也会对生态养殖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结论
生态养殖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在发展中必须正确认识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生态养殖观念,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洁.依托生态养殖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05):13-14.
[2]齐敬军.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09):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