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广泛关注。风力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因其清洁性和可持续性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风电系统在运行中面临着辅助设备能耗高、电力输出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电场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太阳能作为另一种绿色能源,以其来源广泛、分布灵活的特性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整合风能和太阳能两种资源,将轻质柔性组件粘贴在风机塔筒表面,通过充分利用塔筒的曲面空间,实现风光电结合成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不仅能减轻风电场运行中的能耗负担,还能够提升系统输出的稳定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结合,探讨该技术在节能降耗与效益提升中的应用潜力及其发展前景。
一、轻质柔性组件与风机塔筒结合的技术原理
1. 轻质柔性组件的特性
轻质柔性组件以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基础,采用了新型材料与工艺,使其具备重量轻、厚度薄、可弯曲的特点。组件通常以单晶硅或铜铟镓硒(CIGS)作为核心光电转换材料,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这些组件的重量较传统刚性组件大幅减轻,适合应用于对结构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景。柔性组件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具备良好的耐候性和防水性能,能够在恶劣环境中长期工作。其安装方式灵活,不需要复杂的固定支架或额外的基础设施,通过背面粘接或磁吸等方式即可稳固附着于塔筒表面。组件能够以曲面形态贴合风机塔筒的结构,有效利用塔筒外壁的空间资源,实现光能收集。
2. 塔筒曲面与柔性组件的适配性
风力发电机塔筒外形通常呈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平滑且曲率均匀,为粘贴柔性组件提供了便利条件。塔筒通常具备较大的表面积,尤其是在大型风机中,可为安装柔性组件提供充足的空间。柔性组件能够紧密贴合塔筒的曲面结构,无需改变塔筒的原有形态或功能,兼容性良好。塔筒表面的光照条件良好,特别是在白天,组件能够持续接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通过合理设计组件的布置和接线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光电遮挡和电路损耗,提高系统整体效率。安装柔性组件的塔筒外壁还可减少阳光对金属塔筒的直接辐射,降低局部温升,对塔筒的使用寿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 风光电互补的工作机制
风光电互补系统结合了风能与太阳能的优势,使得不同环境条件下均能高效发电。阳光照射在塔筒表面的柔性组件上时,光能被直接转化为电能,供风机控制系统、照明设备和其他辅助设备使用,减少对外部电力的依赖。在风力较弱的情况下,柔性组件通过发电弥补风电不足,保障电力供应的持续性。当风力充足但光照不足时,风电系统承担主要发电任务,而柔性组件的负担较小。两者通过协调运行,可以优化整体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系统运行中的不必要损耗。通过配置智能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天气条件和电力需求,动态调整风光电的输出比例,实现对能源的最优分配。
二、风光电结合对风电的节能作用分析
1. 减少辅助设备能耗
风力发电系统的辅助设备包括控制系统、监测设备、照明装置和冷却系统等,这些设备的运行通常依赖外部电力供应,增加了风电场的能耗。柔性太阳能组件安装在塔筒表面后,能够直接为这些辅助设备提供清洁电能。组件通过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直流电,能够满足部分或全部辅助设备的电力需求。太阳能电力的供应减少了辅助设备对传统电网电力的依赖,从而降低了系统运行中的总能耗。风电场的辅助设备能耗占比通常较小但不可忽视,通过柔性组件的应用,这一部分电力需求得到了有效替代。设备在日常运行中不需要额外的电力补充,对能源的自给率提高有直接贡献。
2. 提高系统稳定性,降低运行损耗
风电系统的输出电力常受天气条件影响,特别是在风速变化较大时,电力波动可能导致设备负载不均。风光电结合通过太阳能和风能的相互补充,能够缓解因风力变化导致的电力输出不稳定问题。柔性组件在光照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提供稳定电力输入,与风机的电力输出形成互补,减少系统波动。系统波动降低后,设备在启停频率上有所减少,运行寿命得以延长。运行中的发电效率得到提升,不需要频繁调节电网负载分配。通过减少风机电气设备的负载应对压力,系统损耗得到了明显降低。
3. 优化能源管理
风光电结合的应用为能源管理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在白天光照充足时,太阳能组件优先发电,电能可直接用于满足风机辅助设备的需求,或储存备用。夜间或天气恶劣时,储存的太阳能电力或风力发电可以满足用电负荷。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需求和天气预报动态调整风光电发电比例,实现能源的最优分配。柔性组件的应用使风电场的整体电力供应更加灵活,同时降低了因电力过剩或短缺导致的损耗。能源管理方式的优化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三、实际案例分析
1. 某风电场的应用实例
江苏盐城某风电场对其1.5MW风机进行了风光电结合的技术实践(见图1)。在未安装柔性太阳能组件之前,单台风机年耗电量约为9万度,年发电量为330万度。风机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一部分电力用于控制系统、监测设备和其他辅助设施,增加了运营成本。在塔筒表面粘贴了23kW的轻质柔性太阳能组件后,通过运行监测发现,这些组件每年可额外发电1.75万度。
结合实际数据计算,风机每年通过柔性太阳能组件的发电量覆盖了一部分内部耗电需求,年能耗减少了19.4%。此外,由于柔性组件提供的电力能够直接应用于辅助设备,传统电网供电的压力有所减轻,降低了风机系统整体能耗。运行数据显示,单台风机的发电效率提升了约0.53%,尽管数值看似较小,但对于大规模风电场而言,这种效率的累积效应非常显著。2023-2024年的具体数据见图2。
风光电结合还为整个风电场的电力输出带来了更加稳定的表现。柔性组件在白天光照充足时为系统补充电力,减少了风电波动对电网的冲击,进一步降低了电网接入成本。通过这种技术实践,风电场不仅优化了能源利用,还减少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整体经济效益。从环境效益看,这种应用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为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1 风光电结合实例
图2 直立曲面2023-2024年度发电量统计
2. 案例效益评估
对江苏盐城风电场的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粘贴轻质柔性组件后风机的运行成本得到了显著优化。这些组件提供的太阳能电力部分替代了辅助设备对电网电力的依赖,直接减少了电力采购费用。在长期运行中,风机的自给电力能力提升,有效缓解了风电场运营中的外部能源压力。同时,发电效率的提升转化为实际经济收益,使风电场的综合盈利能力增强。
安装轻质柔性组件还减少了风机运行过程中对传统能源的间接消耗,降低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从环境效益看,这一改进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符合清洁能源发展的要求。柔性组件利用太阳能发电避免了常规能源转换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为风电场实现更环保的运行模式奠定了基础。
风光电结合不仅对风机个体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整个风电场的电力输出创造了更稳定的条件。电网负荷波动减少后,接入成本有所下降,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柔性组件运行过程中无额外机械损耗,维护成本较低,设备的整体寿命未受影响。综合来看,这一创新应用既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为环保目标的达成贡献了实际价值,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推广提供了可行的实践经验。
四、结语
风力发电机塔筒粘贴轻质柔性组件,实现风光电结合,为提升风电系统的效率与稳定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这种模式通过减少辅助设备的能耗、降低运行损耗以及优化能源管理,实现了节能与效益的双重提升。实际案例验证表明,柔性组件不仅显著降低了风机的运营成本,还改善了整个风电场的电力输出质量和经济收益。同时,风光互补减少了传统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为清洁能源的普及与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成本的逐步降低,这种结合模式将在未来能源领域展现更大的应用潜力,为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与环境保护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远帆,卢博,李媛媛.光伏组件轻量化发展与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23,38(S1):24-27.
[2] 柴霁,刘胜祥,朱勇.轻质柔性光伏组件应用的经济性分析[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3):34-36+41.
[3] 郭永刚,李媛媛,左燕,等.新型轻质柔性光伏组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22,51(04):51-53.
[4] 张亚丽.基于风光互补联合发电系统的研究[J].电工技术,2021,(21):77-78+82.
[5] 苗效瑞.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运行优化控制原则和策略[J].光源与照明,2023,(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