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环境综合治理水准,提升自然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深刻理解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功能,全面研究分析工程所在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地貌地形,科学确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案,按时对泥浆实施清除。同时,相关部门应对水土保持状况实施密切的监测,保证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水土流失问题,持续完善和优化水土保持方案,由此能够更好地防治水土流失,增强水利工程的品质。
1 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地质结构。植被被破坏后,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壤。在水流的长期侵蚀下,表层土壤破碎,其水涵容量大大降低,无法为生产、生活和自然景观提供基本支撑。在短期强降水和洪水排放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快速流入河流,引发山洪暴发,对下游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此外,在暴雨天气的影响下,表土松散的斜坡区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增加洪水灾害的频率。水土流失会沉积湖泊和河流,降低其涵洞容量,导致旱季水量较小,雨季水量较大,容易引起频繁的洪水。河道堵塞的安全隐患较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水库的淤积将降低其蓄水能力。当汛期来临或出现短期强降雨时,水库无法储存更多雨水,其防洪能力将降低,严重时会导致溃坝溢流,造成严重后果。此外,水库淤积还会导致土壤盐渍化灾害。
2 水利施工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价值
从我国水土流失现状来看,自然生态退化是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有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和自然条件,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管理,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有效解决生态退化问题。在盐碱地,通常使用稻草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并对该区域进行围栏。在周边地区种植成活率高、有一定适应性的植物,可以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在周围覆盖一定数量的生物,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尽可能降低植被的损失率。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普遍采用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和修复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对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水土流失问题。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甚至在水土保持恢复技术上缺乏相应的恢复措施。但由于各种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与当地生态环境恢复技术相比,经验和解决方案具有更成熟、更可靠的具体经验,为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做好防御和应对工作,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 水利施工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
3.1 河流廊道修复技术
随着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产生了河流廊道概念,即统筹水体、陆地及生物群落各生态要素,同时涵盖滨岸带和洪泛区等空间要素至河流网络中,共同构成河流廊道。作为一种生态廊道,河流廊道同样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包括水质净化、营养循环、生物迁移和栖息地营造等,不仅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且能保持充足的鱼类产量。河流廊道修复的具体形式分为2种,其一为基于形式的方法,即河道形态及结构修复,主要通过河道形态及结构的重建与设计,来减缓流速、固堤,同时提升河道内生境多样性;其二是基于过程的方法,通过修复河流连接度,实现河道系统的内部之间、系统与外部之间相互联通。
3.2 边坡防护
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边坡防护是关键,其设计质量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整体效果。在设计中,水利工程的护坡方法主要是混凝土面板护坡和浆砌石护坡。这种形式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但不利于植物保护。因此,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现象,在水利工程边坡防护中应尽可能采用喷植混合植被的护坡方法。这种形式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功能,为周围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促进植物的正常发育,能有效抑制水土流失过程。同时,这种设计方法还可以扩大护坡的绿化面积,增强其观赏性,形成生态景观,对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3 土质养护技术
水利工程周边的自然地质状况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工程两边的土质长时间接触水质,所以,地质结构层中就会含有大量的水分。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极易形成地质结构稳定度差的现象,在山洪到来或是河流水流量比较急湍时,不但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并且会破坏水源。鉴于此,应用水土保持环境修复技术落实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时,工作人员需要对土壤层实施科学的加固作业,对软弱土质层实施换填,使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并对土地运用结构实施科学合理的调整,为后期植物栽种作业带来便捷。另外,施工企业还要对工人开展水土保持必要性的科普宣传工作,让工人在工程施工阶段加强对固有生态植物的养护工作,构建优良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
3.4 构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系统
为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情况,应结合地域特点建立覆盖全区域及重要流域的水士保持动态监测系统,定点预报土壤流失、植被数量及类型、土地利用等状况,通过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和数据信息综合分析,为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指导。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水土保持普查动态监测:定期开展普查,掌握土壤侵蚀强度、面积、分布和侵蚀现状等;查清水保措施现状、数量、分布情况等;完善数据库,为水土流失治理、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2)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采用遥感、地面观测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监测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状况、植被状况;监测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强度、面积和分布状况。(3)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监测:采用定位观测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省级及其以上立项的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4)工程建设区监测:监测生产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地表扰动、水土流失及其危害,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治理效果,评价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施工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是保障自然生态环境与民众人身安全的基建项目,对国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尤为重要。我国地大物博,流域面积充实,为了能便于水利工程施工,降低流水对工程的浸蚀影响,保障坡岸安全,就需要切实加强水土保持作业,有效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确保土壤质地,避免水土流失,确保建设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军 . 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 588(7): 57-58.
[2] 袁立恒 .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9, 460(6): 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