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如今非遗已经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乡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国各地有很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传承多年的非遗资源,引导和激发当地民众对本地区、本民族非遗产生认同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发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和长效机制,是非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层面上,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蓝夹缬)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二、温州蓝夹缬发展现状
(一)历史变迁
据史料《二仪宝录》记载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为何人造。”可见,“夹缬”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唐宋时期,夹缬色彩丰富,极为盛行。而后,“夹缬”受到了级别限制,“复色夹缬”为宫室专用,而民间只能用“单色夹缬”。到了元明,油纸镂花印染开始兴盛,再加之工艺技术简单,逐渐取代了“夹缬”印染。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蓝夹缬很快被市场冷落。《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经温州市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直至2013年予以发布,温州市市政府与各级单位开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制定了未来将蓝夹缬建设有美术馆、展览馆、非遗文化馆等各类具有鲜明特色的博物馆策略,此政策让传承人王河生心中重新萌发将传统蓝夹缬传承非遗基因的念头,近几年来同政府携手打造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的建设。2022年浙江省文化厅实施《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温州夹缬非遗工坊也成功选入,开启温州蓝夹缬发展新纪元。
(二)制作原理
夹缬,也称夹染,是一种传统雕版印花工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夹缬的原理用两块刻有花纹且互相吻合的花版,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液无法渗透花纹突出部分,却能通过凹进部分进行染色,与印章、字模印刷刚好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蓝夹缬的制作材料、图案等也发生了变化。
(1)蓝夹缬的材料文化。从古时候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民间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俗称“花夹被”“蓝夹被”。如今,蓝夹缬慢慢转型,加入到服装、家具等行业,因此,其制作材料也从温州农家的土胚布发展到毛、丝、麻、化纤面料等,纹样在不同的面料上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朴实的民风与现代感的面料融合,彰显出民族与时尚共存的魅力。
(2)蓝夹缬的图案文化。蓝夹缬的图案文化主要来源于是传统的图案和民间文化。蓝夹缬与传统夹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只有花鸟,前者都是人物,而且图案都源自传统戏剧。因此,花版设计非常难,一幅布16个画面,要求设计成一出戏,难度相当大。当然,当今蓝夹缬的图案纹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积极提取浙南蓝夹缬图案的构图形式,对图案造型进行分解重组,以呈现全新的图案造型,或者在构图上采用整体布满或局部应用的方式,使其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3)蓝夹缬的工艺文化。蓝夹缬生产技术是十分复杂的,极讲究技巧。古代的夹缬技艺依旧流传至今,温州的蓝夹缬染坊至今完整保存了雕版、制靛、印染等工艺流程。
(三)传承方式
线上:自2005年我国启动了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以来,温州市人民政府与相关部门将蓝夹缬纳入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据库。通过对传承人以影像记录的口述方式,拍摄蓝夹缬纪录片。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从口述到文字、录音以及音频档案。
线下:蓝夹缬的传承方式一直是以师徒言传身教的方式,王河生作为“非遗蓝夹缬”传承人,开设研修班对制作蓝夹缬技能进行培训,还走进各大高校进行宣传讲学。
三、温州蓝夹缬发展瓶颈
(一)缺乏战略发展规划
温州蓝夹缬现存三大染坊(瑞安、乐清、苍南),分布不集中都是以乡村中小作坊的形式存在,抗压能力小,传承人在运营蓝夹缬文化衍生品缺少品牌意识与规划运营模式。面对社会大批订单制作工坊难以消化,扩大销售途径较为困难,再加上温州蓝夹缬作为地方性非遗,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较晚,一直以来帮扶资金欠缺,蓝夹缬制作过程繁琐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政府播下资金维持建设往往也是杯水车薪,就导致小小作坊入不敷出的困境。
(二)传承队伍逐渐脱节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活遗产,一直以来非遗文化的传播都是由传承人来进行宣传与掌握,未形成独立的体系。随着社会开始多元化的发展,人们为跟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生活也就会变得碎片化。而传统非遗大多数都是手工艺,古老的非遗需要精雕细刻才不会失去原有的味道。在这种冲击之下温州蓝夹缬陷入“薪火断层,徒弟难寻”的窘境。
温州蓝夹缬传承人群青黄不接。在从业老龄化的结构下,浙江省温州市各个乡镇蓝夹缬传承人多数都是65岁左右的老人,伴随着老一辈蓝夹缬传承人逐渐递减,部分的传统技能与相应的艺术也濒临灭绝。随着社会脱贫攻坚计划不断推进,加大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城镇大量的就业机会与物质需求吸引乡村里的年轻人进城务工。省级蓝夹缬代表性传承人王河生招收技徒一次开班招收人数不限,但是前来报名人员寥寥无几。面对社会的压力与收入之间不平衡的矛盾,年轻一代人往往看不到蓝夹缬有任何发展的前景,实现不了自我价值,选择拒绝进入这个行业,就算一是兴起加入传承行列,往往也呆不长久。
(三)宣传力度欠缺
温州蓝夹缬虽是古代四大染缬(夹缬、蜡缬、绞缬、灰缬)之一,但作为浙江省温州市地方性的传统非遗,知名度却不高。,
一方面,宣传平台单一化。以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主要是各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或者网站来宣传,导致传播效果无法最大化。虽然现在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但是温州蓝夹缬唯一官方宣传平台只有微信公众号,其沿用传统纸媒运营思维,以文字、图片形式转载温州蓝夹缬相关的通知公告、新闻事件,传播吸引力不足,普遍出现阅读量低、互动程度不高的状况。根据数据筛查网络关于温州蓝夹缬相关资源信息,普遍出现数量少、碎片化、单一化、表面化的情况,导致实际有效宣传比例低。
另一方面,蓝夹缬展示馆位置偏僻,不易寻找。蓝夹缬相关展示馆在温州屈指可数,唯一官方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地点偏居一偶处于高速公路与大山的交界处,没有特地关注蓝夹缬以及学习蓝夹缬技艺的社会人士找不到乡间博物馆,导致民宿入住率低下。
四、蓝夹缬发展途径
(一)资金+政策双重支持
首先是政府的资金支持,并且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也在宣传平台招标引资借助社会企业雄厚财力支持,加上借助乡贤在村庄中的影响筹集资金等等。在丰厚资金支持下,在全温州市甚至浙江省建设蓝夹缬非遗文化创意园指日可待。依靠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的基础,以文化传承、艺术熏陶、文创研发、游客修身(体验)四大板块规模。
其次,积极创造文化氛围,提升人们的文化品味,通过宣传引导,让人们体验文化、感受文化。将产业赋予文化的力量,打造专属文化创新模式,以文化效应促进周围村落致富。以资金+政策双重支持下的蓝夹缬成功推广实现温州的乡村振兴。
最后,温州乡村土地资源优渥,可利用资源如繁星数不胜数。制作蓝夹缬的染料为靛青(俗称板蓝根),在温州的染料种植面积较少,而蓝夹缬文化馆产出蓝夹缬所需的靛青就需要用到靛青。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政府部门可规划合理资金支持,鼓励靛青种植园帮助村民合理就业,通过种植靛青(板蓝根)这种植物叶子做成染料,其根可入药,不仅可作为药材销往外地打开销售渠道,且传承蓝夹缬技艺离不开这一植物染料,满足供应需求,合理帮助村民大大提高收入。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实现四大染缬(夹缬、蜡缬、绞缬、灰缬)优势互补前景可期,蓝夹缬继承和创新上注重延续性和全面性,坚持多角度多层次推进拥有大好前程。经过分析,温州资源有利于发挥蓝夹缬产业优势,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温州的振兴就如掌上明珠,在蓝夹缬的协助下璀璨发光。
(二)完善非遗传承人制度
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持续推进非遗专业人才培养。财政不断加大对蓝夹缬保护的经费支持力度,国家和多数地方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必须有大幅度的提升。完善非遗合理开发利用制度,加强对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开发创新,推动蓝夹缬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创意设计的有机融合;完善非遗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各级政府非遗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国家非遗保护督查制度。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蓝夹缬学习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帮助蓝夹缬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委托研究蓝夹缬的专业院校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活动,为非遗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
(二)利用“非遗+”打开知名度
非遗+时尚、非遗+演艺、非遗+创意……寻找“非遗+”的线上加线下的N种打开方式,温州在蓝夹缬的舞台上,努力添彩温州故事。 非遗之“花”在传承与创新中更美绽放,温州非遗的“厚家底”也正不断转化为发展的“新引擎”。具体如下:
线下:
1. 非遗+文旅
(1)非遗+节庆
创立蓝夹缬节,为“非遗+旅游”奠定融合基础,蓝夹缬的节庆绝不是单纯地在旅游景区中增加点非遗项目展演,也不是简单销售非遗文创产品,而是要深度挖掘各类旅游休闲空间的非遗资源,充分发挥蓝夹缬作为独特旅游吸引物的功能。从而通过大的曝光量,促进蓝夹缬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再催生新的旅游业态和体验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2)非遗+民宿
给游客非同凡响的旅居体验,非遗民宿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性传播为核心。在设计、建造、经营管理与服务中,通过对蓝夹缬技艺的形态、技艺、观念的展示和表达,为游客提供独特文化、情感、消费体验的民宿。传统技艺的“活”化路径,让游客在景区参观打靛、制靛过程,感受深山中那一抹蓝,了解植物印染的魅力。游客可以真实体验蓝夹缬的印染过程,并参观更多印染的延伸物品,体会植物印染的更多可能性。
在“非遗+其他旅游商业业态”中,“非遗+民宿”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的路径。旅游需求正在从“看热闹”向“看门道”转变。在接下来蓝夹缬民宿的创建中,既要符合非遗传承的实质,致力于民艺匠心与地道风物的分享体验,还要贴近现代游客消费心理,将非遗工艺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做好“非遗+”的文章,助推民宿的发展。
(3)非遗+特色街区
蓝夹缬无疑可学习优秀案例,打造“一乡一品”,使用政府拨款加上乡贤支持以及群众筹款等等途径打造崭新的蓝夹缬街道非遗特色乡镇、街区在利用好非遗资源推动旅游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展现出了非遗应有的新面貌。非遗小巷情深几许,蓝夹缬焕发新魅力,也磨亮了非遗经济“金饭碗”的发展。
(4)非遗+活动
温州做足“非遗+亚运”“非遗+非遗节”等等文章,全力创作一系列文体结合的非遗类表演节目,以多种形式展现瓯越文化与活动氛围的融合。其中蓝夹缬可作为优秀的代表。根据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夹缬创作的《晒蓝》,提取该工艺中的染色、晾晒环节为素材场景,展现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据此类活动做文章,制作视频等等,透过这蓝夹缬项目,可以窥见蓝夹缬走向世界的创新之道。
(5)非遗+演艺
舞台上的蓝夹缬更有“戏”,蓝夹缬表现以晚清至民国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祥纹样,现成为中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孤例。在瑞安市、乐清市、苍南县等等各地开展蓝夹缬与戏曲融合的演艺。丰富非遗爱好者的生活,惠及全体人民。
线上:
非遗+直播:引领线上营销新模式
通过直播获利,许多本来逐渐远离大众视野的非遗文化更是借助直播揭开神秘面纱,获得众多支持,“活”了起来。因为直播,蓝夹缬会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景下,蓝夹缬非遗传人可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创建属于蓝夹缬平台账号。通过短视频的展示,把古老而低调的蓝夹缬技艺制作过程展现到人们面前,让所有人“看见”。
名头响亮的老字号先后在各直播平台亮相,老字号的历史故事、文化属性、经典技艺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非遗+直播”的方式上线后,有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拍摄的短视频收获超高点击率,接到商业表演邀请;还有的因直播找到了产品销路,把手艺变成脱贫致富的法宝。有些传承人坚持做了几年的非遗普及课程,吸引来不少年轻人拜师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