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较广,对初中生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做到授人以渔,从而激发初中生的探究欲,促使他们花费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掌握更多的知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情境铺设,激发热情
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有趣的情境,可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可结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创设各种情境,以促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
例如在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学习《民族》部分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并能借助民族分布图分析归纳民族分布的特征,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创设问题情境,即大家都知道汉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那么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多大比例呢?哪位同学能说出除汉族之外人口最多的5个民族呢?不同民族的饮食、穿衣风俗有什么不同呢?在趣味情境下,初中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他们能把脑海中零散的民族知识串联起来,进而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他们在快乐融洽的氛围下有效学习、科学学习。
总之,借助教学情境能有效弥补传统以教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可强化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启发引导,主动探究
新课改下,倡导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鼓励初中生自主探究,以促使他们在自主发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坚持自身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直接告诉学生地理结论、概念等,而是在他们探究时,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真正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
例如在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学习《多变的天气》部分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进而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从生活化常识入手,引导初中生猜测对应的天气变化情况,即燕子低飞、蚂蚁搬家会怎样呢?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较为丰富,他们能在自主探究中得出要下雨了的答案。有的学生表示是因为下雨之前空气中的水汽增多,燕子的翅膀被打湿,所以导致它们只能低飞,但至于蚂蚁为什么要搬家,他们并不是很清楚。此时教师就可引导他们从蚂蚁的蚁巢入手思考,蚁巢一般都建在什么地方呢?当空气湿度增加时,蚁巢会变得怎样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初中生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探究式教学可培养起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可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媒体,拓宽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可将复杂的地理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初中生面前;另一方面初中生也可自主借助多媒体搜集各种资料,可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掌握前沿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以为地理课堂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学习《交通运输》部分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掌握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进而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花儿与少年》,随着旋律的起伏,初中生的思绪也飘到了遥远的青海。此时教师再趁机播放青藏铁路的录像,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总是能带给初中生视觉上的震撼,促使他们产生想要学习的欲望。而在学习《自然灾害》部分内容时,环境破坏、资源的无休止开发等都给大自然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但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初中生的环保意识依然较差,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也不到位。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借助多媒体搜索火山爆发、地震等的视频,当初中生意识到自然灾害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时,他们会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进而可帮助他们树立起环保意识。
总之,借助多媒体可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能促使初中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可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夯实他们的地理基础。
四、小组合作,共促提升
受到年龄、兴趣、认知基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生的地理水平也呈现出差异性。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初中生真真切切地学习到知识,就可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他们畅所欲言,以在取长补短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保证初中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在分组时应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并定期轮换小组成员的职位,以促进全体初中生地理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部分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掌握世界六大主要语言及其地域分布情况,并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知识。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组织初中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世界上大约有多少种语言、哪种语言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宗教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唐玄奘西天取经取的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等。初中生脑海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小组合作中,他们能做到知无不言,从而可营造起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到自身害羞心理以及教师威严等的影响,很多初中生不敢主动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导致课堂较为沉闷。而随着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初中生彼此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交流,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更高。
结论:总之,新课改对初中地理学科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了让广大初中学子认真学习地理知识,学校应当予以重视,积极帮助地理教师实现教材资源共享,适当调节教师情绪,缓解教学压力,使教师更努力地进行课堂创新和改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更快地掌握教材知识。
参考文献:
[1]郭海平. 初中地理教学如何构建高效生本课堂[C].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十).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808-812.
[2]王周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模式探究[J].吉林教育,2021(Z1):99-100.
[3]熊克震.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探讨[J].考试与评价,2021(01):142.
[4]陆凯.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略探[J].新课程研究,2021(01):76-77.
[5]刘晓萌.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以“长江”一课为例[J].地理教学,2021(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