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教室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素质和能力,对学生学习化学实验能力和兴趣的提升的主要的来源。过去的教学方式的缺点是没有使学生主动的积极地去学习。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被逼迫的状态。学生学习的态度不积极这不利于教学行为的展开。在如今,教师要运用实验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创建多样化的课堂,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知识高度集中的今天,学生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浅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时充分投入到课程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验过程中,对于一些较为抽象性的实验,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实验的过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1】。
比如,教师在开展实验“酒精灯的使用”的时候,就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培养对实验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通过学习酒精懂得正确使用方法,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投影展示酒精灯的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观察酒精灯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并且讨论进行回答,随后教师要拿出酒精灯教具,让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处在火焰的哪一层的火柴梗最先炭化哪一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加热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结论实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知道交易的最终目的不是教育,而是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和分析实验的过程。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运用一种方法或思路进行实验,要创新多样化的实验过程中来解答不同的问题【2】。
比如,教师在开展实验“洗涤玻璃仪器”的时候,就要运用结论实验的形式,帮助学生培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洗涤玻璃仪器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还要知道玻璃仪器的清洗标准。能够恰当的选择洗涤剂。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小组或两种方法,初步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药品以及用品让学生进行认识。然后要向学生展示,并讲解洗涤试管的一般使用方法和玻璃仪器清洗的标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重复和总结洗涤管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要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实验的过程。随后要亲自做实验:洗涤附着油脂的试管。学生通过实验后要进行交流,实验现象和分享实验的收获,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指的是学生要结合现在已知的知识,通过对知识的想象、推测、思考获取到新的知识,发散思维讲究的是灵活多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开展实验“电解水”的时候,就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培养其发散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要使学生知道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认识水的组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拿一杯清水询问学生从这杯清水中,可以得出水的什么物理性质?在水中要加入事先准备好的油。随后问水的化学式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随后要进入做电解水的实验,首先教师要根据投影上准备好的视频,亲自展示实验过程。随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实验,还要让学生讲述实验的步骤。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的学生是刚接触化学知识的阶段,而化学这门课程具有一定抽象性,尤其是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逐渐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验课堂的兴趣,提高对实验的学习欲望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07):53-54.
【2】马雪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智慧,2021(2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