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20年我国患有精神类疾病人数约占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包括已经接受治疗的在监护状态的患者、监护状态结束社区康复者和未察觉自身状况的潜在人群,社会发展快、生活压力大、环境与遗传等因素,是造成我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绝大数病情稳定解除被监护状态下的患者会在社区实施康复,但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下会给精神疾病康复者一种潜在的标签,使得在社区进行康复的个体及家属形成病耻感,造成精神疾病康复者群体在社区中难以与其他社会主体建立信任关系,不能够很好的成为享受社会规范的主体,很难形成自身的社会网络,直接影响到康复者群体社会资本的建立,不利于康复者完全回归社会。
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直至90年代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一众学科都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社会资本进行解释,以便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的增加以及应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资本”一词最早来源于Hanifan 在1916年发表的“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 一文中,他认为“社会资本”和经济学中的“资本”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社会资本”不是指金钱和财富,而是指人们的生活,他也是最早提出“社会资本”一词的学者[1]。Bourdieu 在1986年的《资本的形式》一文中把“资本”分为了三种存在的形式: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其也是首位对“社会资本”这个概念在理论上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人拥有的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使得其得以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每一位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取决于其在有效的关系网络中和自己有关联的成员中所拥有的资本,这些资本包括经济、文化、符号,因此社会资本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与他人的互动中[2]。美国学者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中认为人们若要在现存社会中获得社会资本,就必须在现有社会结构的框架内,通过个体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去获得所需的社会资源,他将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二者结合起来,指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可以带来增值的资源[3]。
综上所述,虽然学界对社会资本有着多种不同的定义,但是其都是通过个体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表现出来的。社会资本是与信任、规范、社会网络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特征,衡量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是信任、规范、社会网络,也可以说这三个维度是社会资本的表现特征。本文也将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去探究建构精神疾病康复者在社区康复过程中的三维网络,以此来达到精神疾病康复者最终回归社区、回归社会的目的。
二、精神疾病康复者的社会资本
精神疾病康复者由于自身存在病理性缺陷,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康复阶段难以从事复杂的社会生产活动,绝大数精神疾病康复者家庭因需要对患者进行照料,难免陷入贫困的状态。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对于精神疾病康复者及家庭视为“因果报应、作恶”等论断,导致精神疾病康复者及家人很难与社会中其他个体建立联系,建议社会支持网络[4]。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我们强调社会中的个体需要积极与外界建立联系,只有在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够建立信任、感知社会中存在的规范、建立获取资源的社会网络。其中信任是个体获取社会关系的基础,这种信任的建立是对于获取以后的社会资本的钥匙,如果不能建立信任关系将不能够形成社会个体之间进行链接的纽带。对于精神疾病康复者来说,因社会环境形成的本身病耻感,导致他们很难与社会其他个体尝试建立信任关系,即使初步建立的信任,当得知面对的是精神疾病康复者时,这种信任也是十分薄弱易碎的。规范是社会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行为的制度,运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包含正式的社会规范与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精神疾病康复者的行为在外界生活系统中会被认为是非规范性的,即使在康复状态下的患者,也会被认为是“潜在的规范违背者”难以被社会接纳。网络直接产生社会资本,社会个体之间会建立不同社会网络,从微观、中观与宏观分析,微观的网络包含家人,中观网络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可以认为是社区中的居民、朋友等具有较为亲密连接的对象,宏观的网络一般包含社会中的正式支持系统,一般认为是国家与社会层面。精神疾病康复者的网络构建一般停留在家人的微观层面,在不是康复者不愿意尝试去构建自己的网络,而是一般情况下中观层面的网络对于精神疾病康复者是排斥的。
换言之,精神疾病康复者虽然脱离了监控状态下的生活,但是在社区康复者层面想要真正的回归社区,必须获得社会资本的支持,但是这对于绝大多数的康复者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三、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疾病康复者社会资本构建
1、培育朋辈支持,加强信任关系
在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到的是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本身,而并非是关注到疾病本身,强调个体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从事精神康复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与关怀[5]。朋辈支持的社会工作服务中,构建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朋辈支持,不仅能够在让康复者在同质性群体中获得集体的认识与支持,还可以在这个群体中初步了解如何建立信任、感受群体中的规范,朋辈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此来初步形成精神疾病康复者的社会资本。在开展相关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协助者、支持者的角色,朋辈支持的主体是精神康复者,社会工作者可以最大程度的同理接纳康复者的处境和思想,但是最能够产生共鸣的只会是朋辈之间,朋辈支持的建立,第一步就是精神疾病康复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在这一步是一个组织者,将病情稳定且具有一定能力的康复者聚集,通过活动与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彼此熟识,知晓彼此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彼此有类似的境遇,具有同质性的群体相对于一般群体是更好建立信任关系的。
2、发挥潜在优势,促使规范形成
社会工作认为社会工作者需要善于发现服务对象的优势,这种优势一般都是潜在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去探寻,这种优势也有可能是存在于困境之中的,希望社会工作者不再过度去关注服务对象的问题,而是在寻求优势的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达到成长改变的目标[6]。在开展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一般接触的都是病情稳定的服务对象,这些康复者都是有个人的优势的,挖掘基础的优势和特长,只要社会工作者能够扎实的来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这是不难做到的。在培养特长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应该急于求成,可以采用带动的方式进行,针对一些服务对象有同样的爱好或者兴趣,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带领康复者进行互相分享学习,小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行为习得、思想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带领康复者制定小组契约来初步习得规范,这种规范是非正式的,但是规范的执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内部关系和团结,组员基于兴趣与优势聚集于小组中,那么这种小组中的规范将引导组员之间的合作。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形成规范的概念,这对于组员适应社会生活中的正式规范是十分有益的,也将对社会资本的维持产生积极的影响。
3、鼓励社会参与,建立支持网络
社会资本中将个体之间产生的关系网络认为是产生社会资本的直接途径[7],对于精神疾病康复者来说参与社区活动不仅可以收获自我效能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社区居民对于这个群体的标签。社会工作通过组织精神疾病康复者参与社区服务,这里所说的社区服务一定是康复者力所能及的,例如活动志愿者,又或者是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中进行自我展示,展示康复者优势的一面,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可以培养康复者社区主人公意识。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可以促进精神疾病康复者构建中观的社会支持网络,这种网络的构建对于社区康复中的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在社区中营造一种尊重互助的氛围,有利于康复者在社区中构建社会资本。
四、总结
精神疾病康复者是社会中常见的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介入帮助的重点对象,社会工作者通过三大工作方法可以帮助其学习社会信任、社会规范,构建社会关系网络,达到培育社会资本的效果。通过社会资本的培育能够使得精神疾病康复者在社区中更好的康复,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坚持吃药病情稳定的基础上达到“完人”的状态。本文基于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的特色服务内容,初步探究培育精神疾病康复者社会资本的三种途径,这些途径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但是具体怎么去量化精神疾病康复者在这个过程中的资本建立,如何探寻培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负功能,这是今后实务过程中的研究方向。
一、参考文献
[1]方玉凤. 山东省两县农村居民社会资本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马焕英.复元视角下精神康复者的社会支持与社会工作介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6):190-192.
[3]赵明思.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模式[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08)15-19.
[4]费梅苹.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