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仍然是当前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巨大。然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特别是一般的二本类或以下的学校的学生,当前就业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一方面IT相关的企业不断招人,而招不到理想的IT人才;另一方面,软件工程毕业的学生却有一部分找不到工作。这说明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存在一定的鸿沟,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和企业需求完全对接[1]。
与此同时,社会中的IT培训机构却火起来了,有相当多的学生参与这种培训后,却能方便找到工作,甚至可以挑选工作,进入到自己最理想的企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我们这种专门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学生在一毕业后不能直接工作,而要选择在毕业前或毕业后经过培训机构近半年的培训就能上岗呢,我们到底缺失什么或在哪方面做得不到位?
我们团队经过数年一线的实践,到相关学校和企业调研,认为只有强调校企结合,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才得真正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打通学校和企业最后一公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连接,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到企业。
二、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确立2.5+1.5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传统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学生几乎在校四年完成本科学习,在实践中虽然有生产见习和毕业识习。但由于软件行业本身的特点,一个真正的软件公司一般只能容纳1-2名学生,导致学生实践环节中见习和识习往往流于形式,而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企业经常脱勾,学生所学的东西往往较为陈旧,不能和企业同步,同时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和能力成正比。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毕业很难直接进入到企业,而一般需经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岗前培训或中介公司的集训,这需要浪费很大的人力成本的时间成本,形成一个学生难于找工作而企业难于找人才资源一种尴尬局面。
2.5+1.5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二年半集中在校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一年半时间集中在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或企业做企业项目,通过企业项目完成相关的课程[2]。这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强调校企结合,强调项目化教学,抓住核心点,强化学生编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改变过去教师教由学生学,改变过去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改变封闭教学为校企联合式的开放型教学。
我们按照“2.5+1.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的2半年时间,通过企业的真实项目的训练,按照阶梯式的增长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为此,以5个企业项目实训贯穿学生在校5个学期,每个学期做一个实训项目,每个学期的项目实训完全按照企业的规范、流程。在项目实训的内容选择上,我们注重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体项目可实时更换。比如,第一个学期,实训内容可定为做一个“个人博客”,要求用静态网页实现,不涉及到很深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注重美工效果。第二个学期可安排做一个“电脑公司的门户网站”,同样是前端,同样是静态网页,但要求功能模块更多,并且用一种新的EXT技术实现。这种技术一方面可以方便做出功能强大的HTML网页,同时蕴含面向对象的知识,和教学计划中的《C++程序设计》中的面向对象知识融合,学生容易上手。第三个学期可做的是“ATM取款机系统”,这是纯数据库过程,要求学生完成数据库的分析、设计、建模,数据库的创建,数据表的制约关系、存贮过程、触发器、用户名、角色权限相应的知识,这既是理论课程的巩固提升,同时又为后面的实训项目打下基础。第四个学期的项目实训按照分方向的做系统,既有JAVA方向同时又有.NET方向,从前台网页到后台数据库,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
校企联合项目化教学改革核心离不开人才,而建立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企业工程师是工程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部分,实施“项目工程师招聘与管理计划”,由专任项目导师根据项目课程需求,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需要,提出合作开发计划,依据合作开发计划招聘副导师。项目工程师经过考核合格后,须配合项目导师完成项目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其余时间用于商业项目开发。项目工程师实现公司制管理,项目工程师报酬由基本工资、课酬和商业项目产业转化后的提成或股份组成,开发完成的项目将用于教学资源。
前期项目工程师可来源于企业,但纯企业工程师带来一个管理方面的问题,为形成一个教学梯队,保证长远可持续性的发展,我们要储备和转换中青年教师。我们要求中青年教师在一年内以合作开发、脱产学习、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与移动互联网行业内企业或相关单位合作开发或锻炼学习。在此期间将实际课题凝炼成符合项目课程要求的课程模块,完成一个或若干个项目课程的建设。在剩下环节中,项目负责人可通过聘请专任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方式搭建自己的项目课程教学组,开展该项目课程的教学,完成规定的项目类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系部通过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加大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利,完善对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开发、到企业挂职锻炼、脱产学习等配套措施,加大对新增项目类课程的激励幅度,激发教师参与专业改革的迫切感和积极性。通过以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倒逼教师强化自己的双师素质培养以及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化,将教师“被动送入企业”改为“主动寻找企业”,将教学团队优化从“等待院部安排”变为“主动招兵买马和竞聘上岗”,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四、结语
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来说,只有充分建立校企联合,才能让学生不会脱离生产实际,真正学以致用,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表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而且学生就业不乏在很多大的企业,如腾讯、阿里、百度等。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商用项目如何转化为教学项目的问题,一方面涉及到版权问题,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报酬分配问题,这也需要在实践过程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教育与职业,2012(26):39-40
[2]王文发,武忠远,侯业智.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2015(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