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地图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是初中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农村的特殊教学环境之下,学生本身的地理观并没有形成,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将地图本身具备的直观性、全面性等特点,在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利用图像印证文字内容,再用文字去描述图像,利用地图将图像之时和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提升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的重视程度,立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顺利地开展地理教学。因此,笔者在下文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一、结合插图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农村初一的学生作为刚刚从小学教育升上初中教育的学生,本身在农村的教育环境中以及自身的年龄因素和认知因素限制,对于地理知识的认知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强,而且由于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更是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如果是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是十分困难的,教师应该合理结合教材的插图进行有效课堂教学。【1】
例如,在教学“地图”的相关知识时,结合教材上给出的插图进行辅助性教学,学生对于多彩的插图十分感兴趣,并且对于中国的大好河山会有一种更加广阔的认识。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看地图的标题,弄清楚这张地图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搞清楚阅读地图的前提,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其次,看地图的图例和标记,了解各种符号在地图中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是什么。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和注记进行思考,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初一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结合地理简图,提高应用效率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地图作为最重要的辅助性地理教学工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些有针对性的地理简图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是能够抓住事物的基础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突出地理重点,培养利用地图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掌握绘制地理简图的基本技能。【2】
例如,在讲解“陆地与海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以黄河为例画出黄河干流的地理简图,从源头开始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再根据图形讲解黄河干流就像一个不规则的中文“几”字。随后将黄河划分为上中下游,以及黄河上中下游的基本特征,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支流多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支流少,流速慢,容易形成地上河”,最后再在简图上添加上基本的黄河支流,这样有关于黄河的基本知识就不是单纯静态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特征,激发了学生对于地理地图的学习兴趣,让农村初一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处于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地理地图有效地提升了地理学习能力。
三、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地图形式
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初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所使用到的地图主要是纸质地图、地球仪等辅助性教学工具,虽然这种辅助性教学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教学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步,学生平时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也较大,传统的地理地图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及相关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解“居民与聚落”的相关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电子版地图”,这个地图在静态地图的基础上加入了动态内容,能够在原始地图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通过动态地图看到古往今来人们的迁徙和聚落情况,通过这种电子版地图形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地图的进一步学习的理解但是教师还是需要将电子地图和纸质版地图进行有机结合,在学生看完电子地图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通过纸质地图进行知识的巩固,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利用地图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地图是帮助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图对于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进一步结合静态文字知识和动态地图知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真正实现利用地图提升地理学习能力,进而奠定地理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6):173-175.
[2]朱红艳.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