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下,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乡村需要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农村教师队伍,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乡村地区受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工资待遇较低等因素影响,同时,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随务工父母进城求学,乡村学校在校生人数较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一方面,农村教师流失的对象是乡村优秀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凭借自身能力在乡村学校教学工作中取得较大的成就,他们更多会选择从村向乡镇及县城流动;另一方面,一些年轻农村教师当时迫于就业压力,选择暂时性在乡村学校就业,同时受乡村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与他们所向往的娱乐设施等不同的影响,导致其产生心理落差,他们会产生逃离农村教师岗位的想法。这种由乡村向县城或市区的流动,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
(二)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受限且效果不佳
近些年教师培训逐步完善,但农村教师培训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村教师所能得到的培训机会较少,农村教师培训对象不全面;其次,农村教师培训内容与他们所进行的乡村教育教学活动也有所出入。许多培训课程面向全国并未进行因地制宜的培训分类,教师培训内容中针对性和方式不强,农村教师不同于城市教师,他们面对的是乡土社会,乡村学校所处的复杂地理位置和教学条件导致教学方式与城市的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然而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内容中乡村元素不足,难以因地制宜地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培训的针对性与适切性。最后,在组织教师培训工作方面,乡村学校对教师培训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教师自主在线参与培训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不强。此外,农村教师培训对象主要是班主任教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重视度有待提高。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优化策略
(一)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农村教师社会地位
留住乡村优秀教师和吸引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去,提升他们的职业使命感与幸福感,愿意扎根乡村教育,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首先,引导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轮岗流动,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农村教师能流动、有发展,实施教师轮岗制度,同时对乡村教育事业中工作突出且工作年限长的农村教师给予流动的可能,使他们看到能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其次,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有发展”的机会架构。完善乡村生活设施建设,从生理和心理层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幸福度和精神满足感。提升农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使其即使在乡村学校也能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途径。再次,给予农村教师学业提升发展空间,通过“农村教育硕士计划”,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及专业能力基础。最后,推动城乡社会资源共享,社会上通过宣传和树立积极正面的农村教师形象,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推力,促进农村教师学习与交流
教育信息化2.0,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普惠与智慧教育在乡村学校中的运用与发展。既要立足乡土探索本土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紧跟时代潮流,扩充与时俱进的知识,促进其终身发展。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学课堂输送到乡村学校,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互动,实现教育普惠,教育资源共享,谋求乡村学校的优质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时代,提高教师数字胜任力与教育信息素养,寻求专业提升能力途径,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水平,促进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从而为乡村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内容,使其既能学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又能与时俱进地学习城市教育的内容。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办好农村教育的关键,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他们更多倾斜。”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提出,只有当低阶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才有可能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要想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就必须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切实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其一,建立农村学校教师薪资长期补偿机制。即在原有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工龄等级补贴与课时补贴。就工龄等级补贴而言,可以5年为一个等级,每增加一个工龄等级,教师就会获得一定的等级补贴,补贴金额与其任教时间成正比。并且,一旦教师在农村学校扎根终身,教师也将终身享受岗位补贴。农村学校教师大多身兼数职,承担了较大的工作量。因此,乡镇中心校应根据教师超额完成的工作量予以课时补贴。只有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薪资待遇,形成阶梯优势,才能增强岗位的吸引力,更好地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
其二,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一方面,国家应将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纳入“十四五”教育重点专项规划,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解决农村教师的住宿问题。另一方面,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增设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加大教育扶贫资金向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投入的力度。随后,各省要根据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学校教师规模和分布情况,以及项目实施进展、地方资金落实情况和相关政策因素等综合平衡,分档次确定各地专项资金倾斜支持额度。
其三,探索实行城乡教师职称评聘评审“双轨制”。此前,国家已实行了对累计从教满30年的农村教师进行破格申请副高职称的优惠政策,这是对献身乡村教育的教师们极大的激励和肯定。但这种激励时效性未免过长,许多农村学校教师工作近二十年都难以评上中、高级职称,迟来的激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可尝试探索在职称评审和评优评先上实行城乡“双轨制”,通过制定不同的评比标准,让城乡教师在各自的轨道上进行竞争。此外,在职称评聘时,应优先考虑发挥“新乡贤”示范作用的农村学校教师,以提升其在社会空间的获得感,进一步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农村教师及乡村教育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新时期农村教师作为乡村人才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及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任,亟需关注乡村师资现存困境及真实生存境况,从而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审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助力乡村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A].2018-05-02.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A].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