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趋势探讨
​杜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杜义,.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趋势探讨[J]. 中国环境保护,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099.
摘要: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障和支撑体系。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辨析,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具体意义和基本内容,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检测方案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
DOI:10.12721/ccn.2022.157099
基金资助: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加深,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健康问题,还包括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根据中国环保总局对环境监测的定义,环境监测是指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监测和测量,从而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传统的环境监测,如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监测,仅限于单个因素的测量和评价。人们开始意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变趋势、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动态监控体系,即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1.基本概念

1.1生态环境

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炳伟先生在文章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它应该包括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而不是单独解释生态和环境这个词。刘昌明院士、沈国放院士对“生态环境”一词的解释是:所谓生态,是生态与有机体关系的总称,以群体的形式存在,而环境属于客体。在对生态环境的解读中,自然环境并不包括所有的环境问题,所以真正的生态环境就是环境。

1.2环境监测

所谓环境监测,是指正确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连续或间歇地对三种污染因素进行现场调查,从而准确判断环境质量问题。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的范围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包括工业污染源的检测和生态环境的检测,从而将检测对象从狭义的环境污染因素扩展到生态变化和生物监测,其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为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1.3生态环境监测

由于目前对生态环境监测这一概念存在诸多异议,本文选取了一个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对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生物监测,其主要功能是监测和判断生态系统中自然和人类变化的相关反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和化学监测以及生态监测。具体而言,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利用生命系统和与生命系统相关的系统变化来监测环境质量和变化。

1.4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的联系

环境监测作为研究和检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生态环境监测利用各种技术检测手段和生命系统对自然和人类行为的判断,分析总结二者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及相应的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控制、评价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发展过程

2.1国外

“环境监测”一词最早是在19世纪末由欧美发达国家提出的。在美国,它主要由卫生部领导和指导,监测全国的空气、土壤、水质和污染物。随着国家的逐步发展壮大,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统一指挥和监督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效地履行了环境监测的领导职能。Masson等人在上世纪初提出的污水生态系统标志着生态监测的发展;克莱门茨将研究指标定义为植物个体和群落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中的作用,并积极倡导将高效检测仪器视为植物的观点。

2.2国内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发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并在省市之间建立了环境监测站。提出生态环境监测应以“五个现代化”为目标,以数据“五个特征”为标准,以质量“五个报告”为响应形式。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发布了400多个环境标准,包括土壤质量、水质、大气、噪声、废弃物等领域。

3.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3.1检测的基本原理

3.1.1代表性原则

也就是说,有限的剖面和点代替了无限的整体环境,这主要反映了空间状况;有限的采样频率用来代替多变的总体环境状况,主要反映时间状况;使用有限的数据来反映整体环境信息。

3.1.2规范性原则

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体现在技术标准化(标准化)和环境监测制度化的形式上。

3.1.3诚信原则

在检测过程中,采用要素、相素和压力的混合监测程序,反映环境内涵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2测试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化学指标;② 生态指标;③ 环境质量指标;④ 生物指标;⑤ 环境建设指标等。

4.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由于国内生态环境监测起步滞后于发达国家,容易缺乏统一有序的监测标准,技术规范的制定也没有落实,但在海洋和农业领域已经启动了更为具体的技术监管体系。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 没有关于监测的地位、功能和性质的规范性法律法规;② 运行中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各种机制不符合监测需要;③ 没有有效的金融措施作为平台;④ 监管团队缺乏规范性,资质和机制仍处于青涩阶段;⑤ 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连贯性,监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5.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三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李文峻.浅谈生态环境监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1):62-63.

[2]丁琼.生态环境监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01):78-79.

[3]屈红艳.生态环境监测及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55-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