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探析
伍业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伍业洪,.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探析[J]. 城镇建设与科学,2024.7. DOI:10.12721/ccn.2024.157857.
摘要: 城市化是中国始终把经济放在首位的重大战略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生态环境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仍处于粗放式地发展模式,其生态环境容量已逼近“红色警戒线”。由于单位面积上的资源消耗量太大,盲目地追求产量,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农药残留超标,滥采滥挖,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出现,都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安全屏障日益巩固,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突出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性。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农村生态;环境管理
DOI:10.12721/ccn.2024.157857
基金资助:

1剖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情况

1.1大片荒地或未开垦的土地

“耕地不足”与“耕地闲置”的矛盾,也存在于中国。目前,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还有大片荒废或空闲耕地的情况存在。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加,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挑战。

自改革开放至今,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市面积的扩张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从而导致了耕地面积不足的现象。虽然部分土地被征用为建筑用地,但依然存在耕地空闲的情况。一是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农村土地无人耕种,导致农村土地荒废搁置。二是由于一些土地本来已经列入当地政府城镇建设开发计划中,可迟迟不能启动,延后滞缓。这造成自然资源浪费,还改变了当地的村容村貌。

1.2将大量农地转为建设用地

从目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情况来看,由于部分区域盲目进行征地建设等大规模工程,大量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该区域的多种生物急剧减少,再加上不合理的土建施工与建设,给周围的农田等生产土地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和负面影响,导致土地退化。不但牺牲了土壤良好的粮食生产地,而且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土壤污染情况也更加严重。

1.3农村地下水污染严重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对农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水资源就没有农业的发展。而农村水体污染也是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水体污染的主要成因是农业处理污染物的能力几乎为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农业地区对自然资源的要求也在提高。可是,高需求的人口增长并不能为整个农业区域提供污水处理的能力。再加上农民将未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当地河流中,日积月累,地下水也受到污染,严重危害了当地人日常用水。

2制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

2.1通过加强对公共事务的治理,降低因市场失败造成的损失

市场地调控与政府的监管,始终是对国家城镇化发展进行调控的最主要方法。不过由于市场经济会出现失灵的现象,政府部门一定要通过提高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来减少因为市场失灵而导致的损失。在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个人的全面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缺失,使得一些村庄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政府目前已经确定要引入市场来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就必须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足够了解,明确职能的界限,进而掌控局面。

2.2充分发挥群众作用,促使群众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发挥好公众的作用,以期最大程度激发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问题的处理不仅是政府部门自身的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需要号召社会各方一起积极参与。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上来说,无论是政府部门、社区机构、社会个人等,都应该积极主动加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来。政府部门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增强参与主体环保意识,激发主体环保动力,使各主体各司其职,更深入地进行治理管理。公众的执行力和监督力这两种作用在农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够更好解决。

2.3从统筹城乡的角度来看,逐渐增加农业中农村环境保护公益设施的比重

城市内部开发的不平衡,导致城市内部差异进一步扩大,由此就产生了城市分而治之的环境管理与监督。城镇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本来有着完整性,却因为行政区划不同,以及在城乡二元结构治理体系下,城镇和农村在环境治理问题上主体地位不平等,导致农村与城镇在环境治理管理的职权范围和方式方法上有差异。所以,基于国家宏观战略的综合考虑,应该从城乡融合的视角,逐步提高农村环保公益设施在农业中所占比例,并针对农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与特征,科学完善农村环保法规与政策,弱化城乡政府部门因权责划分不清导致在环境治理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步形成专业全面、共建共享的城乡农业生态环保管理体系,打破区域隔段下信息与平台的阻隔。

2.4以城市经济规模效应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用都市经济的规模效应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从城镇对农村环境承受能力方面考虑,实现有效治污和减排,同时,提升城乡经济发展融合的水平,以城乡整体为依托,探寻共建共享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但在此之前,要找到城镇发展布局和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最优融合点。首先就要有效控制城乡工业污染转移的问题。农村地区要本着因地制宜、资源合理分配、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来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格局,以减少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断层,缩短差距,用政策优惠与招商引资手段来改革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调整转型,在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在人才、资金和物资上留好接口,解决“三农”问题。

2.5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减少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环境的污染,绝大多数来自农产品自身的污染。因此,必须提升农村科技管理水平,以降低农产品对农村的污染,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从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方面来讲,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农业方向发展,多采用有机肥以降低农产品化肥和农药用量。严格落实农村环境治理监管制度,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利用,根据农业废弃物的特点,优化集成技术方案,形成有效利用路径。在农业技术层面,加大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优化农业科研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保证使用效率。推广高效节水的农业灌溉技术、干净无污染的畜禽粪便排放处置技术等,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吸引农业技术人才,培育出更高品质的农作物和牲畜品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尽管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亟需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耕地不足”和“耕地空闲”并存,农村土地污染严重,农村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发展。要想真正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动员公众积极参与,打破城乡二元格局,重建城乡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增强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桂琳.新形势下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8):194.

[2]郑家明.对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的新思考[J].化工设计通讯,2016,42(01):168+171.

[3]李艳秋.新时期的农村经济管理如何快速发展[J].经贸实践,2015,(11):7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