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城镇化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而全国各省区城镇化水平也存在差异。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多国接壤,又是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与我国西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相比,新疆具有优势。
2.文献综述以及经济学理论
2.1文献综述
关于城镇化水平的研究主要以计量经济研究为主。张杰(2010)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结合面板数据研究了西北五省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孙丽萍(2014)等以西部12个省区经济面板数据作为根据,对其进行研究。龚新蜀(2010)等以新疆15个地、州、市作为基本单元,采用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对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王长建(2015)等通过构建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基于1978-2011年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分析统分析新疆城镇化、工业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的内在作用机理。吴开松(2016)等基于2007-2014年民族八省区相关经济统计数据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鲍超(2019)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西北地区2000—2014年地州市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
以上学者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层次分析法,计量经济当中的逐步回归法、实证检验等分析方法。在研究对象方面,以新疆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新疆主要地州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2.2经济学理论依据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也基本上实现了城镇化。因此,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不少值得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方法和模式。
(1)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刘易斯认为由于工、农业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非农业部门的生产率高于传统部门的生产率,说明非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报酬高于农村部门的人均收入报酬。
(2)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9个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间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多国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建立了GDP市场占有率模型,即提出了标准产业结构。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3)城镇化阶段理论
在诺瑟姆的相关研究当中,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初始、加速、成熟三个阶段。马远(2017)等认为,工业化水平通常用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或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来衡量。
3.新疆地级区域城镇化发展概况
3.1新疆地级区域城镇化整体发展状况
表3-1给出了新疆15个地州市2004年
本文通过查阅并整理新疆2004-2018年统计数据资料发现,2018年新疆全疆城镇化速度较2004年有所提升。2004-2018年这15年期间的城镇化速度达到了0.76。
3.2区域内城镇化发展状况
由2004-2018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资料显示,新疆15个地州市在15年(2004-2018年)内城镇化发展速度整体上比较缓慢,南北疆差异较明显。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由哪些因素影响新疆地州市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在下一章内容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4.新疆地级区域城人口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1指标的选取以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2004-2018年《新疆统计年鉴》、2010年《新疆第六次人口普查》当中人口、经济数据,结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城镇化阶段理论,选取了以下6个指标作为新疆地级区域城镇化水平的解释指标,分别为:X1代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3人均工业产值(元/人)、X4人均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元/人)、X5代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X6单位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万人)。对新疆15个地级区域2004—2018年的225个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4.2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代表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Y),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基本模型为:Y=F(X1,X2,X3,X4,X5,X6)
使用Eviews8.0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LS)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出了一下结论。
由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R²值为0.9271,意味着以上六个解释变量可以解释人口城镇化率的92.71%的部分。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模型通过F检验F=129.6367(P=0.000<0.05),而D-W值为1.2118。这两个统计值都通过了检验,表示这六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这六个解释变量能够促进新疆城镇化水平的发展。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Hausman检验。计量结果如表4-1所示。
由计量结果可知,D-W值为1.2372(通常情况下D-W值介于1~2之间),表示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F统计量的值为F=109.2694(P=0.000<0.05),变量通过了F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万人)这三个解释变量的概率都显著,说明对新疆城镇化发展起拉动型作用。人均工业产值(元/人)、X4人均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元/人)、代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这三个变量概率不在5%的显著性水平之下,这是由于缺乏一手数据资料,统计口径不一致,再者就是有些新疆有些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于其他区域、工业产值量水平低下等原因所影响的。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回归结果看,新疆整体城镇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六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北疆产业化发展速度快于南疆地区、城镇人口比重也相对高。因此,根据南北疆地区人口数量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南疆城镇化水平,缩小南北疆差异。从而促进新疆整体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曹荣林.关于我国人口城镇化指标的几个问题[J].人口与经济,1995(03):53-56.
[2]钱陈.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和模型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5(02):190-197.
[3]孙丽萍,王旭霞,杨筠.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西部省际面板数据[J].商业时代,2014(20):41-42.
[4]吴开松,张雄.民族八省区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6):148-154.
[5]鲍超,邹建军.中国西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变化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9,42(05):1141-1152.
作者简介:吐尔逊古力·阿比孜(1996-)性别:女,民族 :维吾尔,籍贯: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兰州市,邮政编码: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