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属于神经血管性疾病,与中枢神经系统、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同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气温骤变、剧烈运动、过度疲累、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容易诱发偏头痛发作。病情急性发作时,患者的单侧头部产生阵痛,伴有恶心、干呕等症状,对于饮食、睡眠均会产生不良影响[1]。偏头痛引起的心脑血管自主功能障碍,会极大增加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偏头痛的频繁发作,容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偏头痛的临床治疗,常用药物治疗方法[2]。偏头痛症状急性发作后,应用具有缓解疼痛作用的治疗药物,快速、有效的消除或减轻疼痛[3]。在此基础上,定期服用预防性药物,常用选择性钙拮抗剂,用于扩张血管,能够产生减少偏头痛症状发作频次的作用[4]。但是西医药物治疗偏头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药物疗效不稳定、药物副作用多、药物依赖等多个方面,往往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药疗法是治疗偏头痛的良好选择,在祛除病邪的基础上,通过活血、通络之法,化解脑部的气血淤滞,改善气血运行有效发挥止痛的功效[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偏头痛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表1偏头痛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治疗)
治疗药物:麦角胺咖啡因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04,规格:酒石酸麦角胺1mg,无水咖啡因0.1g),谷维素片(安徽城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0623,规格:10mg),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281,规格:5mg)。
用药方法:在急性发作期,口服麦角胺咖啡因片(1~ 2片/次,每日最大剂量<6片)+谷维素片(20mg/次,3次/d)。在缓解期,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次,1次/d),持续治疗8周(4周为1疗程)。
1.2.2观察组(常规治疗+中药治疗)
基于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实施中药治疗。配制川芎茶调散方剂(基本方:川芎、白芷、细辛、羌活、石菖蒲、郁金、薄荷叶各15g,柴胡、防风、丹参各10g,荆芥12g,甘草6g),辨证加减。①气虚:基本方+白术15g+党参15g。②湿盛:基本方+山药15g+苍术15g+薏苡仁20g。③血滞:基本方+桃仁15g+红花15g。
水煎温服(1剂/d,2次/d),持续治疗8周(4周为1疗程)。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由t值检验,计数资料应用(%)表示,由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表2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n(%)]
2.2两组偏头痛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表3两组偏头痛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x̄±s)
2.3两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程度
表4两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程度对比[(x̄±s),分]
2.4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表5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n(%)]
2.5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表6两组偏头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x̄±s),分]
3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变化有关,或是受到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受累的影响。在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导致疾病的发生[6]。患者的饮食、睡眠、情绪以及生活环境,均是影响患者偏头痛发作的重要因素。在日常饮食中,患者过多摄入酒精、咖啡因,会增加偏头痛急性发作的风险[7]。在睡眠不足、过度疲累、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偏头痛。在患者的生活环境中,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气温发生骤变,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进而诱发偏头痛。患者频繁出现头部单侧剧烈阵痛,难以根本治愈[8]。长期受到偏头痛的困扰,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其失眠症状。偏头痛症状发作时,患者还会出现视觉、感觉、肢体运动方面的异常。在偏头痛患者中,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纤维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9]。
为了减轻偏头痛对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危害,减少疾病对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应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主要侧重于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病情发作频率。在偏头痛急性发作后,使用止痛药物,可迅速发挥药效,减轻疼痛症状。在此基础上,为了预防偏头痛的发作,减少症状发作频率,需要长期、持续的应用预防性药物。以氟桂利嗪为代表的选择性钙拮抗剂,可以作为偏头痛的预防性药物。临床用药期间,在药物的作用下,能够对细胞内钙超载形成抑制,产生松弛平滑肌、血管扩张的效果,进而改善供血,避免因缺氧、缺血而引发偏头痛症状[10]。
通过西医药物治疗,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同时能够减少症状发作频次。但是西医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稳定,不同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长期、持续用药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对西医药物产生依赖性,停用药物后,病情复发风险较高,增加了病情控制的难度。另外,在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中,相关治疗药物的选择性较差。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通过降压、抗抑郁、抗癫痫等方式,有效减少或消除偏头痛的诱因,进而预防病情发作,但是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在偏头痛的药物治疗期间,考虑到西医药物治疗的局限性,需要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药方法。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头痛部位、疼痛性质、诱因、症状发作规律,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外因为风寒邪侵体,内因为情志内伤、忧思劳累、饮食不节。在外感、内伤等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发生气血淤滞、瘀阻脉络,进而导致“头风”(偏头痛)的发作。偏头痛的中医治疗,针对外感病邪所致病症,需要祛除病邪[11]。针对内伤所致病症,应注重脏腑调理。在偏头痛患者的中医治疗中,应用川芎茶调散方剂。该中药方剂中,应用了具有散风通络(川芎,荆芥,薄荷)、散风化瘀(细辛,白芷,羌活)、疏导肝气(郁金,柴胡)、化瘀通窍(丹参)、固气益中(甘草)等功效的中药材,在各味中药的共同作用下,发挥其祛风散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有效纠正气血逆乱,调节脏腑功能。通过中药治疗,有效缓解偏头痛症状的同时,能够减少偏头痛的发作。在偏头痛的中药治疗中,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应用川芎茶调散方剂的基础上,辨证加减。气虚者,加用具有补中益气功效的中药(白术,党参)。湿盛者,加用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山药,苍术,薏苡仁)。血滞者,加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桃仁,红花)[12]。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中药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疗效。基于西药治疗,联合应用中药,能够有效提高偏头痛的治疗效果。应用西药治疗后,可以快速起效,快速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疼痛症状。然后应用中药治疗,能够有效祛除病因,降低病情复发风险。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中药治疗(观察组)在偏头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更好,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经过常规治疗+中药治疗后,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频次、伴随症状减少,症状持续时间缩短,反映出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充分凸显出中药治疗在偏头痛临床治疗中的优势。经过常规治疗+中药治疗后,偏头痛患者的疼痛VAS评分降低,反映出疼痛症状的缓解,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实施中医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常规治疗+中药治疗期间,偏头痛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头部胀痛、头晕目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孙星怡,宋志会,彭真,等. 基于专利网的中药治疗偏头痛方剂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452-1458.
[2]杨惠婷,王恩龙. 偏头痛分期辨证下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06):1035-1040.
[3]晏亨妮,晁宇翾,高山山,等. 偏头痛患者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02):291-298.
[4]彭高强,文颖娟,仝武宁,杨松. 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方药治疗偏头痛规律[J].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43(08):902-906.
[5]李秀娟,李次艳,杨丽霞. 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探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22,14(02):23-26.
[6]赵晓羲. 舒肝调神中药汤剂治疗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8):198-200.
[7]刘柯均,周天梅. 前庭性偏头痛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中医文献杂志,2021,39(04):85+89+86-88.
[8]田晓宁.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9):197.
[9]罗玉生. 分析针灸配合中药在临床中治疗偏头痛患者的效果[J]. 中医临床研究,2020,12(04):44-46.
[10]黄纡寰. 熄风化痰类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证心得及对患者头痛强度的影响[J]. 光明中医,2019,34(05):662-665.
[11]周波,郭春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周绍华教授治疗偏头痛用药经验传承[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01):49-52.
[12]王蓉燕齐,刘碧绒,张蔷,等 .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探讨芳香类药物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09):1709-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