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宣城市宣州区林业生态脱贫总体情况
1.1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毗邻苏浙沪,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过渡带,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境内交通便利,长江支流水阳江、青弋江纵贯全区;皖赣铁路、宣杭铁路、沪渝高速、318国道、104省道、322省道纵贯境内与毗连诸县路路相通。宣州区现有国土总面积387.77万亩,其中林地总面积145.35万亩(有林地面积125.26万亩),森林覆盖率34.74%。全区公益林总面积为38.77万亩(其中国家级31.58万亩,省级7.19万亩)。2020年前,全区2.9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村集体经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1.2 林业生态脱贫的地位和作用
宣州区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圩区、丘陵、山区地形兼而有之,大力推进林业生态脱贫,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既让广大贫困群众从生态保护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又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生态基础;同时,围绕生态建设脱贫,着力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可以通过探索组建脱贫造林专业合作社或其他新型合作组织,吸纳脱贫人口参与绿化、抚育等模式,可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此外,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木本油料、森林旅游、特色林果等绿色富民产业,也可以进一步搞活森林产业,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动广大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推进林业科技创新脱贫,组织林业专家与贫困村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帮扶,可以有效培训新型职业林农,提升脱贫人口技能。
2. 巩固林业生态脱贫成果的做法与成效
2.1 选聘生态护林员。制订了《宣州区生态脱贫实施方案》及《宣州区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办法》,将林业生态脱贫紧密融入到林长制建设中。在全区聘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已脱贫户担任兼职的生态护林员(生态巡查员),每人每月300元;生态护林员实行动态调整,由乡镇街道进行日常管理,区林业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2021年,宣州区共选聘生态护林员454名,累计为护林员发放资金77.73万元。
2.2 鼓励参与林业重大生态工程。每年的《宣州区营造林工作意见》中都明确,鼓励脱贫人员参与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同等条件下脱贫人口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扶持。近两年,宣州区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有封山育林、重点工程造林和森林抚育等。封山育林项目累计有18户脱贫户直接参与,涉及脱贫人口41人,封育面积465.9亩;重点工程造林和森林抚育项目累计有37户脱贫户直接参与,涉及脱贫人口96人,参与营造林工程建设总面积175亩,脱贫人员参与林业重大生态工程获得收入8.65万元。
2.3 林业产业带动。在林业产业谋划上下好先手棋。依托“一竹一果一苗”(竹类、宣木瓜、绿化苗木)地方特色,研究制定发展林业特色产业脱贫政策,对脱贫户种植木本油料、苗木花卉和宣木瓜的,每亩补助500元;对栽培竹子的,每亩补助300元。鼓励“公司+脱贫户”“合作社+脱贫户”运行模式,建立林技人员结对帮扶重点脱贫对象制度,支持脱贫户通过山场租赁、投工投劳、入股分红等多种种途径实现增收确保稳定脱贫。此外,我区各林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53人,涉及全区8个有林乡镇。
2.4 森林旅游吸纳就业。依托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峄山省级森林公园以及皖南川藏线等重要旅游资源,在溪口镇、周王镇和黄渡乡等南部重点林业乡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新建与续建采摘园3个,大力推进农家乐建设,带动山区林农增产增收。其中,峄山省级森林公园的带动效果显著,该森林公园在2014年经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经营面积110公顷,由安徽省世纪生态林业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园区以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为基础,结合森林旅游、科普等内容,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近年来,峄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了积极参与生态脱贫工作,在相关单位共同协调下,通过吸纳脱贫户参与生态建设、金融贷款合作经营等方式推进生态脱贫工作。累计带动脱贫户300余户,带动脱贫户增收超过150万元。
3. 林业生态脱贫成果巩固存在困难
3.1 部分村或脱贫户林地、农田等生产资料较少,小规模经营效益有限,同时林业生产经营周期较长,收益回报慢的行业特征制约了其快速致富。
3.2 部分已建的到村项目效益质量参差不齐,像一些种植类项目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若相关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时,项目收益直接影响村集体的稳定增收。
4. 下一步林业生态脱贫对策
4.1 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林业生态脱贫中的作用。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四带一自”产业水平,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林业大户在巩固林业生态脱贫工作中的作用。探索林业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林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经营主体与脱贫户的双赢。
4.2 加大林业产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对林业产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给予补助,但上级财政对产业及旅游业发展的补助较少,建议增加相关投入,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各森林旅游景点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森林旅游的便利性和参与度,并以此提升林业生态脱贫的“四带一自”水平,实现脱贫人口的稳定长效脱贫。
4.3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和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一是健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助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实现脱贫成功巩固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的减贫效应。科学评估区域生态价值,对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限制开发区域合理给予生态补偿。二是稳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本地区生态补偿标准与周边省份相比,处于中下游水平,甚至很多限制开发区域还没有生态补偿,建议稳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既充分体现生态保护价值,又能直观体现林业生态脱贫的效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积极发展的共赢。
5. 参考文献
[1]段浩.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J].三晋基层治理,2020(2):41-44.
[2]吕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知识逻辑与现实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0(4):35-41.
[3]任林静,黎洁.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路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20(07):94-107.